大數據時代,人們醫療健康狀況信息的聚合能產生多大的效應?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但技術終歸只是工具,準確的結論依賴信息本身的真實、高質量以及科學分析。近日,由中國醫院協會病案管理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衛生職業學院承辦的第二屆醫學院校病案信息管理技能大賽在京舉辦,多位衛生信息專家呼吁,從病案學科入手,為做好健康大事業護航。
病案是大數據的根
談健康大數據,為啥先聚焦病案信息管理這個小切口?中國醫院協會病案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本屆大賽組委會主任委員劉愛民說:“大數據能整合患者健康信息,分析居民健康因素,連續整合和分析公共衛生數據,提高疾病預報和預警能力,并對醫改效果評估等產生影響。而在這些數據中,病案信息是最重要的內容來源。”
劉愛民舉例,他牽頭的一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疾病與代碼”研究,通過對2.7億份醫院病案數據的分析,發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0%的患者病種集中在230多種疾病。基于這一研究,可以對基層醫務人員能力有針對性的提升。“由此可見,病案信息可為衛生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據。”劉愛民說,“但只有準確的信息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否則不但沒有價值,還會造成誤導”。
“四缺”致3億數據難利用
“遺憾的是,現在的病案信息質量并不高。”劉愛民介紹,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有3億多份病案信息,由全國8500多家醫院通過信息系統直接上報。“但是這些數據的質量卻并不給力,主要表現在信息不完整或不準確。”劉愛民舉例說,原始病案首頁上是醫生填寫的臨床診斷,但信息直報應該轉換為國際通用的分類診斷。前者是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做出的,后者則是專業病案信息人員根據疾病分類國際標準,加工為國際標準代碼后上傳的,兩者的完整性和標準性差異很大。
“比如,被臨床診斷列為急性闌尾炎的患者,病案信息人員錄入信息時,就要進一步區分為化膿性闌尾炎、闌尾穿孔、彌漫性腹膜炎伴闌尾炎等不同分類診斷。診斷不同,其編碼信息歸類、醫保報銷等都會大不相同。”劉愛民表示,病案首頁的價值,取決于能否被精準分類。因此,病案信息人員根據專業知識進行分類填報,就變得至關重要。
“目前的狀況是,由于缺規范標準、缺頂層設計、缺重視、缺人才,這個二次加工環節問題百出,3億份數據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劉愛民說。首先,病案信息錄入的疾病分類和編碼標準不統一。很多省份有自己的地方標準,信息統一不起來。其次,當前僅病案首頁填寫,就涉及醫院內多個部門,在醫療流程中涉及信息收集、建卡、建病歷、入院辦理、診療、病案編碼、出院辦理等多個步驟。參與科室多,卻沒有頂層設計和規范,出了問題板子不好打,要解決問題又難牽住牛鼻子。再次,多年來醫院管理層大多對病案信息管理重視到位,不重視引進、培養病案信息人員,對病案信息系統支持力度不夠。據悉,多省份的病案信息管理摸底調研顯示,不少醫療機構都采取直接錄入醫生臨床診斷的方式,省略了病案信息管理環節。這一做法造成約30%的病案信息錯誤。
“最主要的,還是人才缺乏。”劉愛民指出,首先,病案信息管理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全國開設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的院校有限,基本沒有專職教師,大多借用醫院一線病案管理人員教學。而這些教師大多是由其他專業半路出家,通過師帶徒方式轉型而來,專業知識和水平有限。其次,學校招生有限,病案信息人員培養、供應不足。
病案信息學科亟待“壯根靈”
當天的賽場上,來自全國14所醫學院校的117名選手激烈競爭。場外,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默默關注、格外欣慰。“問題雖然很多,但就學科來說,還是在扎扎實實地向著美好的方向前進。”從北京協和醫院病案科退休的老主任馬家潤,從事病案信息管理工作50多年,見證了我國病案信息學的點滴進步。馬家潤說,病案信息管理這棵小苗破土不易,是老一輩奔走呼號的結果,也順應了時代需求,這個專業的發展環境會更好。
環境好是外因,能不能順勢發展,還要小苗自身“壯根”。馬家潤呼吁,一方面,醫療機構要進一步提高對該專業的重視,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另一方面,希望國家盡快批準在醫學院校設置專門的病案信息管理本科專業,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相關醫學與管理系主任梁萍表示,當前不少非醫學院校已經看中了這塊教育“蛋糕”,紛紛由傳統的信息管理專業向該領域靠攏。但是病案信息管理對醫學基礎知識,特別是疾病分類知識要求很高,難點和核心競爭力也聚焦在此。因此,未來應強化該專業的醫學教育效果監管和評估。
據劉愛民介紹,2011年,《病案信息學》教材已經出版,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世界分類組織國際分類家族合作中心與中國醫院協會主導的《疾病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也已編寫完畢,期待病案信息教育、實踐盡快走上規范化道路。(記者崔芳 通訊員紀燁)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