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晚報記者代麗麗)
本周是世界母乳喂養宣傳周。當下,母乳的不可替代性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由于個體的差異,有的媽媽奶多得發愁,有的媽媽則少得不夠吃,還有很多福利院的孤兒、患兒、早產兒更是從來沒有品嘗過這股母愛的甘甜。與其讓多余的母乳白白浪費,何不利用起來幫助那些急需母乳的孩子?于是,母乳庫應運而生,成為平衡母乳供求關系的中轉站。
有人忍痛棄奶有人無奈斷奶
吳筱是一位正在哺乳期的媽媽,人長得瘦弱,奶水卻好得出奇。“同事們都叫我‘大奶牛’,我喂三四個孩子都沒問題。”吳筱說,除了哺乳自己的孩子,她的乳汁還有很多富余。她就用吸奶器吸出來,放進冰箱儲存。很快,家里的冰箱就堆滿了,只好又買了一個專門存奶的冰柜。沒多久,冰柜也滿了。吳筱只好每隔一段時間清理一次凍奶。“扔的時候特別心疼,那可是母乳啊,孩子最寶貴的營養來源,就這么白白扔了,多少孩子還沒有母乳吃呢。”
沫文也是一位“奶牛媽媽”。每天夜里她至少要起來吸四五次奶,否則乳房就會漲得像石頭一樣硬,一碰就疼。每天吸出來的奶足足有一臉盆,扔掉又可惜,于是家里人就物盡其用,拿來洗臉、泡腳。
“母乳這么寶貴的東西,居然拿來洗臉、泡腳?”奶少的同事張涵聽說沫文居然這么“糟蹋”母乳,直接用“暴殄天物”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惋惜之情。張涵就是典型的母乳不足,為了下奶,她足足喝了8個多月的豬蹄湯、鯽魚湯,也找了催乳師上門,還吃了好多天的中藥調理。張涵做了最大的努力,但奶水還是上不來。沒辦法,只好在8個多月的時候給孩子斷了母乳。為此張涵還心懷愧疚,覺得不能給孩子母乳,是自己這個母親的失職。
“可惜我跟沫文生育的時間差了好幾年,要是差不多時間生的,我就天天拿個壺去她家接奶給我家娃喝,反正她的奶多得喝不完。”這話雖然有點開玩笑的成分,但張涵覺得,如果能把媽媽們的母乳均衡一下,也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母乳私下贈送存在安全風險
楊素麗是個一名催乳師。向她求助的媽媽們,一種是母乳不足,另一種則是母乳過多。而后者要比前者痛苦得多,母乳一旦太多了,就會造成乳汁淤積,堵塞乳腺,引起高燒或乳腺炎,嚴重的還會結塊化膿。在跟客戶溝通時,楊素麗發現,奶多的媽媽特別想把母乳送給需要的人,而奶少的媽媽聽她講奶多的媽媽的困擾時,又一臉的羨慕,想要討些乳汁喂養孩子。其實不少媽媽都想讓她牽線搭橋。楊素麗猶豫了很久,還是放棄了。因為她并不了解這些“奶牛媽媽”的健康狀況,她們有沒有傳染病?吸出來的乳汁會不會帶有病毒?母乳保存的方法對不對?有沒有被污染?……事關孩子的健康,楊素麗不敢冒任何風險。
除了奶少的媽媽,對母乳需求更加迫切的還是福利院的孩子。這里有很多孤兒、早產兒以及身患疾病的孩子,福利院只能用奶粉喂養他們。可實際上,對于病患兒童,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來說,母乳中的蛋白質可以降低感染風險,它的作用是奶粉無法比擬的。
母乳的供需矛盾難以平衡,于是就出現了母乳的私下交易,有的媽媽私底下贈送,還有人拿母乳到網上公開出售,每百毫升的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但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有潛在的風險。使用她人的母乳,需要一個專業的機構來保證母乳的安全和質量。在全國,已經有十多家母乳庫來承擔這項責任;這其中,北京也有一家,而且是華北地區首家公益性母乳庫。
母乳庫存儲不能超過6個月
北京的這家母乳庫其實很年輕,今年年初才開始運營。由于運營時間短,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近日,記者來到這家母乳庫進行了探訪。
母乳庫設在位于海淀區閔莊路的北京太和婦產醫院。這是一家民營醫院,建院之初,本著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和倡導健康孕育的理念,幾個股東出資建設了這家公益性的母乳庫。工作人員先后幾次前往南京、廣州等地的母乳庫“取經”,今年1月初,母乳庫正式運營。
太和婦產醫院執行院長郭佳忠介紹,母乳庫有一套嚴格的操作流程。凡是有意捐乳和受乳的媽媽,都要簽訂協議。醫院會給捐乳媽媽做一個免費的體檢,其中包含乙肝五項、艾滋病、梅毒、巨細胞病毒、丙肝等檢測項目。此外,還會贈送一套價格不菲的母乳成分分析。
母乳庫的面積大約有100平方米,分為取奶區、消毒區、檢測區和存儲區。母乳庫提供一次性吸奶裝置、儲奶瓶等設備,捐乳媽媽取乳后,工作人員會將存著乳汁的儲奶瓶放入巴氏消毒儀中消毒,消毒之后用冰水迅速冷卻,以避免細菌繁殖,之后還要進行細菌培養,以測試消毒是否合格。合格的母乳會被放入零下20攝氏度的醫用冰箱中保存,保存時也會按照取奶的時間分類存儲。母乳最多保存6個月,超期就會被丟棄。經過了嚴格的檢測、殺菌以及低溫保存,應該說已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母乳的安全。
為安全母乳庫不接受凍奶捐贈
第一批捐獻的乳汁來自1月19日母乳庫舉辦的一次捐奶大賽。當時,百余位愛心媽媽在護理人員的引導下進行了母乳采集,最終獲得了90份母乳。應該說,這次活動取得的效果還是很振奮人心的。
但是在那次活動之后,媽媽們捐獻的熱情并沒有想象的好。半年來,只有一位媽媽向母乳庫捐乳,還是太和醫院自己的產婦。而更多的媽媽,并不知道北京還有一家這樣的公益機構。另外,母乳庫提倡捐乳媽媽到醫院現場捐獻而路途和時間上的成本,也讓一些“奶牛媽媽”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捐乳媽媽不方便來醫院,我們還提供上門取奶的服務。”郭院長說,醫院的護士們自發成立了志愿小組,愿意利用休息時間來做這項公益活動。她們會攜帶一次性吸奶裝置、儲奶瓶、冰包等設備上門取奶。
可是,無論是去醫院捐奶還是工作人員上門取奶,都是一件頗費周章的事,很多媽媽都存了一冰箱的凍奶,她們希望母乳庫可以直接接收。但郭院長說,在家自行采集乳汁,無法保證衛生狀況,也沒有巴氏消毒和嚴格的低溫存儲,而且母乳庫也不掌握捐奶媽媽的健康狀況,根據母乳庫嚴格的質控管理要求,不能接收這些凍奶。
首批母乳送給希望之家孤殘兒
母乳庫的捐獻對象有優先層級:首先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以及牛奶蛋白過敏患兒、嚴重腸道疾病的患兒、感染性疾病患兒和某些先天代謝異常患兒等;另外,還有一些媽媽在哺乳期會因為生病等原因不能哺乳,母乳庫還可以向這部分媽媽贈送乳汁;最后,如果乳汁還有富余,還可以向社會上那些母乳不足的媽媽們捐獻。
5月20日,在全國母乳喂養日當天,母乳庫將接收的贈奶送到了朝陽區崔各莊鄉何各莊村的兒童希望之家。這里生活著22個孤殘兒童,其中14個是2歲以下的嬰兒。母乳庫為這些從未嘗過母乳的孩子們帶來世界上最甘甜的飲品。
成本高昂母乳庫面臨生存難題
由于太和母乳庫的純公益性質,對于母乳的捐獻者和受益者均是免費的,運營成本目前都是醫院出資。其實這項成本頗高,為每位捐乳媽媽提供的一次性吸奶裝置、無菌奶瓶等設備就價值120元,這還不包括工作人員上門取奶的人工和路途成本,還有后續的消毒、檢測、冷藏等也都是一筆開銷。母乳庫現有兩名工作人員,人力成本的支出每月也有近兩萬元。
除了北京的太和母乳庫,國內的另外幾家母乳庫設在廣州、南京、上海等地,其中廣州母乳庫做得最為成熟。但他們也同樣面臨運營費用的問題。廣州母乳庫的經驗是與公益組織或基金會合作,爭取一部分資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招募志愿者,比如呼吁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志愿接送捐奶媽媽往返等。郭院長說,如果將來捐贈量大了,北京的母乳庫也會效仿這種方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喂養嬰兒的第一選擇是孩子母親的乳汁,捐助者母乳為第二選擇,配方奶粉應該是最后的手段。在美國、秘魯、巴西、阿根廷、菲律賓、加拿大等國均有正式的“母乳銀行”,其性質跟中國的母乳庫類似。很多國家的“母乳銀行”也是公益性的,由政府補助;還有一些國家的母乳銀行則是商業運營,有償向各級醫院或使用者提供。(記者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