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專家:南京市中醫院肛腸科副主任中醫師 丁曙晴

早上睡過頭了,你慌慌忙忙跑到公司,卻發現自己遲到了,老板正怒氣沖沖看著你。你忽然覺得肚子隱隱作痛,很想去一趟洗手間,解決一下私人問題。中午的時候,你會格外想吃垃圾食品,漢堡、薯條和可樂,來平復糟糕的心情。事實上,不管是內急或是想吃垃圾食品,都是你的“第二大腦”指揮的。正是這個“第二大腦”,在你生氣時讓你胃痛腹痛,在你悲傷時讓你食欲下降,在你緊張時讓你腹瀉,在你受到驚嚇時還會讓你“屁滾尿流”。這個“第二大腦”,就是腸道。

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

每天,要維持人的正常機能運作,我們腸道扮演著一系列重要的角色。

首先,大家都知道的,我們的腸道在胃酸、消化酶和膽汁的協同作用下分解并消耗食物,并吸收人體所需的分子如氨基酸、脂肪、糖分、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同時,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擔負了人體大部分的排毒任務。另外,腸道內的免疫系統占人體全部免疫系統的60%,即“腸道淋巴組織”,它的工作就是保護人體不受疾病的侵害。

這些功能,聽上去已經夠強大了是不是?但或許你還不知道,你的喜怒哀樂也是受到腸道影響,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個大腦”。

顱腦和腸腦,通過迷走神經相連

眾所周知,大腦是支配人的意識、思維、情感、運動和接受各種感覺的器官。

但還有另一個“大腦”——腸道,它不像是大腦只有一小團,它蜿蜒9米,從食道一直延伸到肛門。

我們的腸壁上遍布著神經元,它們屬于腸神經系統,獨立管理我們的消化系統,或是和我們的大腦“合作”。對早期的生命體來說,消化器官就是一切,有它們和神經系統就好,復雜的大腦反而是不必要的。

那么,為什么腸道和精神狀態之間會出現如此強烈的關聯性?醫學界對此的看法也是眾說紛紜,有科學家認為,就人而言,早期胚胎發育中產生的神經脊,一部分進入了中樞神經系統,另一部分變成腸神經系統,通過迷走神經連接兩者——顱腦和腸腦。

當“顱腦”面臨驚恐時釋出的應激激素,會沖擊胃臟以產生痙攣;驚恐又引起交感神經影響“腸腦”的血清素分泌量;應激激素過分刺激還會導致腹瀉;當情緒壓抑時,食管神經受到高度刺激會感到吞咽困難;“顱腦”釋出的應激激素,還會改變胃臟與食管間的神經功能,導致胃灼熱。

如果有病原體穿過腸壁,腸壁上的免疫細胞就會分泌包括組胺在內的發炎物質,讓腸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捕捉到危險信號。然后,“腸腦”要么會催發腹瀉,要么會警告顱腦。而顱腦可能會決定催發嘔吐反應,或者讓人上吐下瀉。

腸道內有數以百兆的微生物

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被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菌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腸道內目前已知的細菌種類約有500種,數目達一百兆以上,總重量可達1.5公斤,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有益菌、條件性有害菌和致病菌三種。

有益菌和致病菌在激烈的戰斗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形成腸內菌群的動態平衡。

腸道菌群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胎兒在母體內時,腸道里是沒有細菌的。出生后大概一周到一個月后,腸道菌群逐步形成,然后終其一生,腸道菌群都與我們朝夕相處。

當年齡增長,隨著身體機能自然老化,腸道活力也自然衰退。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有益菌大幅降低,有害菌明顯上升。

影響喜怒哀樂的激素,大部分由腸道產生

腸道是人體的最大內分泌器官,胃腸道分泌的幾十種激素細胞廣泛分布于胃腸道壁,參與不同功能的調節,與感覺密切相關的激素是多巴胺、5-羥色胺。

多巴胺有興奮作用,如果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就會使人的情緒低落,產生厭世、對事物沒興趣、提不起精神等壞情緒。

5-羥色胺又名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能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情緒。當體內血清素不足時,人們會煩躁易怒,失去理智。

這兩種調節情緒的物質在大腦中也存在,但大腦分泌血清素只占全身的5%,而95%的5-羥色胺在腸道里合成。

刊登于Cell雜志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影響血清素的合成。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在小鼠實驗中發現,腸道內“無菌”的小鼠,血液中5-羥色胺的含量要比正常小鼠低了大約60%。研究者發現,有約20種產孢類細菌被認為與5-羥色胺的含量有關。研究者將這些菌種植入無菌小鼠體內,發現5-羥色胺在腸道和血液中的濃度都出現了顯著上升。

既然腸道微生物能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也能通過飲食改變我們的情緒。比如,吃巧克力會促進多巴胺分泌,讓人產生愉悅感;也有臨床試驗發現,情緒低落的人,在飲用含有益生菌飲料后可改善情緒;易于發怒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腦中血清素的含量。通常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雞蛋和雞肉等。

你的口味,也由腸道微生物決定

有時候感覺有壓力時,特別想吃高熱量的食物;有的人嗜甜如命;有的人不愛吃肉只愛吃素;而餓著肚子總是感覺睡不著覺……

研究者認為,腸道微生物通過影響迷走神經,來控制人體對食物的喜好。而這些腸道菌群控制人體的飲食習慣,是出于自身的生存策略。比如,某些菌群讓人體嗜好垃圾食品,達到消滅另一些菌群而一方獨大的目的。

有些準媽媽在懷孕后,口味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還會半夜喊餓,到真買回來卻又沒有胃口了,這折騰人的始作俑者就是腸道微生物。

Cell雜志上曾刊登文章稱,懷孕后準媽媽們的腸道菌群會發生變化,它不僅是讓媽媽們變胖的原因,還會因為產生胰島素抵抗而造成孕婦高血糖,但這血糖的升高也是為了保證為胎兒提供足夠的營養。

想保持好心情,請攝入膳食纖維

那么,作為一名吃貨,如何保持好心情?從目前的研究看來,保持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入,讓腸道微生物發酵出更多的短鏈脂肪酸,對維持身體血清素、分子的水平非常關鍵。

不亂用抗生素、不抽煙。長期用抗生素,會減弱腸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引起免疫力下降,導致致病菌生長,引起菌群失調。而抽煙可使腸道運動功能紊亂,造成蠕動亢進或抑制,加重腹瀉或便秘的癥狀。

增加益生菌的攝入。益生菌能給人體提供必需的維生素供給,改變腸道內環境,抑制有害菌和外來病菌生長,改善過敏、進行免疫調節,從而維護腸道菌群平衡,提高其免疫力。想從根本上控制腸道的問題,那么就要從飲食結構入手,以促進腸道內益生菌的活性,使腸道達到一種健康穩定的狀態。

保持愉悅的情緒。既然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學會調控和駕馭自己的情緒,保持一顆淡泊寧靜的平常心,對維護腸道內環境穩定大有裨益。

保持適度的運動鍛煉,有利于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出糞便,減少腸道中毒素的累積,防止腸道本身的老化。(于丹丹)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能影響情緒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