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連續多日36度以上的高溫,擊倒了不少戶外作業者和老年人。那么夏季,人為什么會發生中暑?研究認為,中暑是人體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機能出現障礙而發生的一組綜合征。
輕中暑無妨,重中暑要命
南京市中醫院金小晶說,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處于動態平衡中,當周圍溫度低于體溫時,人體散熱以輻射方式為主。當周圍溫度高于體溫或接近體溫時,人體散熱主要通過汗液的蒸發散熱,但是蒸發受到空氣濕度的影響很大,濕度越大,出汗就越少。因此,處在高熱、高濕、低風速狀況下,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會失調,極易導致一系列不適反應而中暑。
按照中暑癥狀的表現,中暑一般分為如下幾類:
先兆中暑。一般在高溫環境逗留一定時間后發生,患者漸漸感到疲乏、四肢無力、頭昏、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口渴、大汗,體溫正常或略升高。如立即離開高溫環境稍事休息,以上癥狀很快消失,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
輕癥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癥狀外,還出現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現象,或有呼吸循環衰竭的早期癥狀,如胸悶憋氣、大汗、惡心、嘔吐、血壓稍下降及脈搏增快等,但在離開高溫環境休息4小時左右多可恢復正常。
重癥中暑。患者多系健康青壯年且已適應高溫環境者。癥狀發生在強體力勞動大量出汗后、工作終了時或在返家休息期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肌痙攣伴有收縮痛。患者明顯失水,體溫正常或稍升高。
熱射病。常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數小時后發生,老人、體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常在夏季氣溫持續高溫數天后發生。除有全身軟弱、頭暈、惡心、步態蹣跚外,典型表現為高熱、無汗和昏迷。肛溫可超過41℃甚至達 43℃,顏面灼熱潮紅,皮膚干燥無汗,呼吸快而弱,收縮壓上升。瞳孔縮小但晚期增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嚴重者可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衰、腦水腫及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并發癥。
熱衰竭。常發生在老年人及不能熱適應者。起病較急,先有眩暈、頭疼,突然昏倒。患者臉色蒼白、出冷汗、脈弱或緩,血壓偏低,但脈壓正常。這時應讓患者平臥并立即離開高溫場所。如未能及時得到正確處理,患者可發生下列任一種臨床表現。一是脫水為主的熱衰竭:患者口渴、虛弱、煩躁及判斷力不佳,甚至有手足抽搐等。二是失鹽為主的熱衰竭:患者軟弱無力、頭痛、惡心、嘔吐甚至腹瀉及肌肉痛性痙攣。
清熱解暑好食材有哪些
夏季氣溫高,人體神經經常處于緊張狀態,某些分泌腺的功能也受影響,因而常出現消化力減弱、食欲不振現象, 故應適當多吃些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 如豆制品、蛋類、乳類、雞、魚、新鮮蔬菜、瓜果等, 少吃油膩食物。金小晶建議夏季多吃以下消暑食材。
苦瓜是最常見的解暑食物。中國民間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熱”、“苦味能健胃”的經驗之談。中醫認為,苦瓜味苦、性嚴寒、能清熱瀉火。苦瓜的微苦味道,吃后能刺激人體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熱防暑,所以,夏食苦瓜正相宜。
西瓜能解暑利尿。不僅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并且能利尿,幫助消化,所以,人們一定要吃些西瓜。西瓜汁中還富有人體所需豐富的營養物質,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維生素C等。
冬瓜也有很好的清熱解暑功效。夏天多吃些冬瓜,解渴消暑、利尿。因其利尿,且含鈉極少,所以是慢性腎炎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孕婦水腫的消腫佳品。它富含多種維生素及其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調節人體的代謝平衡。
絲瓜,有清熱解暑的功效。歷代醫藥典籍及其《本草綱目》皆說絲瓜能“清熱利腸”。暑天吃絲瓜湯,能消暑解熱。做湯時烹煮時間不宜長,最好能保持絲瓜的鮮綠色澤。絲瓜皮及其絲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熱之效。
輕度中暑后,飲食注意點
夏季人體水分和鹽丟失較多, 應多喝水, 并適量飲些淡鹽水。但切忌飲水過多,以免增加心臟和消化系統的負擔,應采取少量飲的方法。金小晶還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事項:
不能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虛弱,食用大量生冷食物和寒性食物會進一步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停,重者會出現腹瀉、腹痛的癥狀。
不宜單純進補。中暑之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用補法,以免暑熱阻留或使已經開始消退之暑熱再次凝聚于體內。中暑患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但可適當佐以魚、肉、蛋、奶等,以保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
忌吃油膩食物。中暑后應少吃或不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能力。食用油膩食物后,會加重胃腸負擔,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便相對減少,人體會感到疲倦加重,更易引起消化不良,同時營養也不能充分保證。
忌飲冰鎮啤酒。中暑之后飲冰鎮啤酒容易使胃腸道內溫度驟然下降,血管迅速收縮,血流量減少,從而使生理功能失調,還會使人體內的胃酸、胃蛋白酶、小腸淀粉酶、脂肪酶的分泌減少,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胃腸道受到過冷刺激,變得蠕動加快,運動失調,易誘發腹痛、腹泄及營養缺乏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