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連日報記者呂文正)
最近一段日子,對這個夏天最真實的感受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熱”。連續高溫,再加上不時的雷雨天氣,空氣中濕度增高,雖然立秋已過,但悶熱天氣仍將會是相當長一段日子的主旋律。
不要老呆在空調房間內
天氣炎熱,空調成了許多人的“最愛” 。但想要清涼,總是依賴空調并不是最明智的選擇。據了解,近幾年“空調病”在夏季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主要癥狀輕則咳嗽、打噴嚏、流涕等,重則還會引起肺炎。醫生提醒,不要長時間呆在開著空調的房間內,建議開空調每一小時就應開窗換氣一次,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同時,不要貪冷。為提高制冷效率,可先開強風進行快速降溫,一段時間后,調到最佳溫度運行。
同時,可以試試不開空調也能涼快的方法,比如:把位于上風口的窗戶開大,下風口的窗戶開條縫,能形成通風渠道,排出室內熱空氣;沖澡用熱水,熱水能令毛孔打開,排出體內熱量,而洗涼水澡效果相反;多吃番茄、黃瓜、茄子、萵苣等夏季時令蔬菜,也能給人體降溫;多喝綠茶;在手腕、肘部、頭頸等動脈經過的部位纏上濕毛巾,或涂上一層嬰兒爽身粉,能起到持久降溫的效果。
戶外要預防中暑
氣溫過高,在戶外時一定要做好防曬防暑措施,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穿淺色或素色服裝,帶遮陽帽、草帽或打遮陽傘,多喝水,特別是鹽開水,隨身攜帶清涼油、風油精等防暑藥物。同時注意室內外溫度調節。
中暑一般可分為三類:首先是先兆中暑,表現為大量出汗、頭暈、胸悶、惡心、四肢無力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如能及時離開高熱環境,經短時間休息后癥狀即可消失。其次是輕度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癥狀,同時伴有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等癥狀。輕度中暑者經治療后,一般4-5小時內可恢復正常。第三是重度中暑,大多數情況是在高溫環境中突然昏迷。此前常有頭痛、麻木與刺痛、眩暈等,皮膚灼熱而緋紅,體溫常在40℃以上。
如果出現中暑癥狀,輕度中暑應迅速把病人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扣,平臥休息。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用酒精擦身降溫。喂服淡水或清涼飲料,清醒者也可服用藿香正氣水、綠豆湯等。如果是重度中暑,必須立即送醫院診治,在運送途中,可用冰袋敷于病人額頭、枕后、胸口、肘窩等進行物理降溫,然后接受專業治療。
防暑祛濕適當運動
與夏季高溫天氣相伴的還有濕氣,防暑祛濕一個也不能少。飲食調養可祛濕健脾胃。同時,還要動起來。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濕氣方法,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可以緩解壓力、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可以試試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但如果恰逢連日“桑拿天”,最好暫停運動,以免誘發疾病。同時,醫生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避開早晨鍛煉,因為這個時間人的血液較黏稠,血栓形成的危險性也相應增高,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期。
醫生建議,老年人不適合“夏練”,但夏季也不能完全不運動,不能躲在有空調的家里不出門,還是應當做些適當的運動。“三伏天”運動要控制好強度,最好將每次消耗的體能控制在一個較低范圍,既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又可避免出現中暑癥狀。同時,隨時補水很重要。(記者王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