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乙肝媽媽在妊娠期,擔心抗病毒藥物對胎兒有影響,而害怕用藥,或者擅自停藥,其實這樣非常危險。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在上周的科普活動中,專家表示,只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乙肝媽媽妊娠期做好定期檢查,依然可以生下健康寶寶。

育齡期肝功能正常者可以妊娠

“每年慢乙肝孕婦約有115萬例,目前采用給予新生兒出生后聯合免疫的方法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但仍有10%-15%的嬰兒發生母嬰傳播”,廣醫三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潘興飛介紹,嬰兒感染乙肝病毒常導致感染慢性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患上乙肝就不能懷孕,就不能生下健康寶寶。關鍵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干預。

潘興飛談到,育齡期肝功能正常者,可以妊娠,但需密切監測肝功能、HBV DNA載量等。育齡期肝功能異常者,咨詢感染科專科醫生,進行護肝治療、甚至抗病毒治療,待肝功能復常后再妊娠。乙肝育齡女性應咨詢專業醫生,科學規范管理育齡期,進行生育前咨詢、評估,再制訂生育計劃。

密切監測肝功能等,盡快給予新生兒聯合免疫

妊娠期慢乙肝患者如何順利度過孕期?如何盡可能減少乙肝病毒母嬰傳播?潘興飛介紹,妊娠期孕婦肝臟負擔較非孕期明顯加重,妊娠期慢乙肝可能誘發肝炎活動,甚至出現肝衰竭,孕婦肝功能異常與妊娠期糖尿病、產前產后出血、早產、低Apgar評分、死胎、新生兒窒息等相關問題。

潘醫生提醒,妊娠期慢乙肝患者需密切監測肝功能、HBV DNA載量、HBeAg,所有孕婦都需進行乙肝病毒篩查;慢乙肝孕婦孕期除定期產檢外,還需進行風險因素評估:評估其肝病的嚴重程度,明確有無其他病毒感染,明確其有無慢性肝病家族史,明確其以前所生小孩感染情況;完善生化、病毒學等檢查;孕期及產后需密切監測生化、HBV DNA載量、HBeAg等。

妊娠期慢乙肝有可能導致乙肝病毒母嬰傳播,國際最新指南推薦:孕期給予抗病毒治療、分娩后盡快給予新生兒聯合免疫,可以減少乙肝病毒母嬰傳播。潘興飛說,盡管目前已廣泛實行新生兒出生后聯合免疫的方法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但仍有約10%-15%的嬰兒發生乙肝病毒母嬰傳播,尤其是高病毒載量孕婦(HBV DNA>106IU/毫升);此外,沒有在圍產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嬰兒仍有相當多在4歲前HBsAg陽性。

懷孕用藥,替比夫定及替諾福韋相對安全

乙肝抗病毒藥物對懷孕有影響嗎?對胎兒有影響嗎?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徐啟桓教授看來,盲目擔心完全沒必要,而且這種擔心造成乙肝孕婦拒絕用藥,擅自停藥都是非常危險的,可導致妊娠合并重癥肝炎。首先,干擾素有導致胎兒致畸的情況,所以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藥品說明書都規定不能在懷孕期間使用。另外,口服藥核苷類似物對懷孕的影響分兩類:一是妊娠B級的,懷孕可用;還有一類是妊娠C級的,不建議懷孕期間使用。

什么是妊娠B級和C級? 徐啟桓解釋說,臨床上,妊娠期用藥分有A、B、C、D四個等級。妊娠A級是已經完全證實對人體是安全的,這樣的藥物是最好的;B級表示通過動物實驗沒有發現致畸情況,但是人體缺乏大規模的證據;C級就是在動物當中已經發現有致畸的情況,同時人體也沒有更多的證據;D級就是有問題了,對動物和人都不安全。現在妊娠B級的乙肝抗病毒藥物在中國上市的有替比夫定(商品名為素比伏)及替諾福韋。

另外,還有一個特例,在替比夫定上市之前,拉米夫定也曾進行過多中心的臨床驗證。這個試驗發現,孕婦應用拉米夫定之后并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盡管拉米夫定是妊娠C級藥,也可以對其放寬使用。但相比而言,替比夫定還是更安全。

經過試驗驗證替比夫定對懷孕沒有影響,另外,替比夫定具有強效快速降病毒的優越性,很符合要求。

潘興飛同樣指出,目前推薦用于妊娠期乙肝抗病毒治療的藥物:替諾福韋、替比夫定,均為美國FDA認定的妊娠B類藥物,“不過因為妊娠期乙肝很是復雜,要不要治療、何時治療、用什么藥等,均需感染科專科醫生評估后進行個體化治療。”

孕期打乙肝免疫球蛋白無效

需要強調的是,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存在潛在危險。

許多準媽媽都存在這樣一個疑問:患有乙肝或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是否該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來預防乙肝的母嬰傳播?對此,徐教授表示,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來預防乙肝的母嬰傳播不僅無益,甚至反而有害。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在懷孕中后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不能顯著降低母嬰傳播機率,有些孕婦甚至在使用時出現不良反應。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乙肝免疫策略中沒有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內容,我國衛生部建議的乙肝免疫策略中也無此法。目前有效的母嬰阻斷措施是新生兒出生后盡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能實現95%-90%的保護率。

順產不會額外增加母嬰傳播率

為減少乙肝母嬰傳播,選擇順產還是剖宮產?這是常讓不少孕媽困擾的問題。

“剖宮產不能減少母嬰傳播”,南方醫院婦產科主任鐘梅教授介紹說,母嬰傳播的主要機制是宮內感染、產時感染、產后感染,分娩前的宮內感染感染率<3%,多見于hbeag陽性孕婦;產時圍產期感染,多為在分娩時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產后感染則屬于hbv感染母親和嬰兒間的水平傳播,主要為生活中密切接觸傳播。其中,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產期(產時感染)。

既往有觀點認為,自然分娩時因“擠壓”胎盤,促使母體內病毒進入胎兒,引起宮內感染。鐘教授指出,近期的研究證明,新生兒經正規預防后,剖宮產與自然分娩的HBV感染率沒有統計差異。因此,不能以阻斷HBV母嬰傳播為目的而選擇剖宮產。

潘興飛表示,育齡期慢乙肝女性懷孕后,患有慢乙肝不是選擇順產或剖宮產的決定性條件,選擇何種分娩方式需產科醫生根據母嬰情況及患者、患者家屬意愿評估后決定,因為選擇何種分娩方式并不影響HBV母嬰傳播風險的高低。(

記者李劼 通訊員江瀾 白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