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即結直腸癌)對國人來說,現已不陌生了,這是由于跟著飲食構造的改變,其發作率和病死率都在大幅度攀升,更值得留意的是,被稱為“癌老三”的大腸癌,正在張狂地狙擊中國的青年人。避免大腸癌,留意飲食非常重要。
食物一直是研討大腸癌發病與避免措施的焦點。臨床流行病調查和動物試驗確認,高熱量、高脂肪膳食與大腸癌的發作密切相關,高發國家多為高脂肪膳食,反之亦然。動物試驗用致癌物誘發大腸癌時,高脂肪膳食組比低脂肪組發癌率高出1-4倍之多。
究其原因,一是高脂肪食物本身大多含膽固醇高;二是高脂肪食物進入胃腸道后需求排泄較多膽汁進行消化,膽汁的主要成分膽酸,其來歷和化學構造,都與膽固醇有密切關系。大腸癌病人、高脂肪膳食者大便中的膽酸含量比正常人、低脂肪膳食者要高出許多倍。膽酸本身并不致癌,但其化學構造與某些致癌物非常相似,而膽固醇可被腸道內某些厭氧菌催化成致癌物。這一雜亂進程大致是: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很多膽酸—特別厭氧菌—致癌物。
高脂肪食物主要是牛、羊、豬肉,一般稱為紅肉,其間牛肉含量稍低;禽肉、魚類的脂肪含量更低一些,但有些海魚脂肪含量并不低。因而國際癌癥基金會主張,每日紅肉攝入量宜控制在80克以下,占總熱量的10%擺布。考慮到體重要素,國人的規范應稍低些。但是徹底素食并不可取,結果會適得其反。
這些食物恰當多吃與高脂肪膳食正相反,食物纖維素攝入較多有利于避免大腸癌。非洲人以玉米、蔬菜等含食物纖維素多的食物為主,大腸癌非常罕見,相比之下,大腸癌高發的歐美,食物纖維素攝入缺乏。中國這些年大腸癌發病率上升,恰是膳食構造“西化”的反映和警鐘。食物纖維素的防癌功用在于:使大便擴容,影響結腸活動,有利于排出腸道內有害致癌物;某些纖維素分化后的產品,是腸黏膜與腸道內益生菌的營養料;健康的腸道環境,包括規律性排便,都是避免大腸癌發作的重要條件。
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有燕麥片、麩子、黃豆、玉米,蔬菜中的蒜苗、韭菜,菌藻類中的木耳、海帶、紫菜更是佳品,葡萄、草莓、梨、柿子纖維素含量也較高。食物中彌補纖維素名列榜首的是紅薯。不過要留意,過量攝入纖維素會呈現腹脹,影響一些營養素的吸收。(李增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