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福州8月10日電 (詹托榮 實習生陳嘉珉)熱氣騰騰的豬頭肉擺在餐桌上,主人廖俊波招呼從北京遠道而來的客人品嘗美味。這盤菜的點睛之筆在于蘸料,北方的客人湊前一聞,一股濃濃的腥味又帶著幾分無法形容的臭味。食客不禁心生膽怯,猶如南方人首次面對北京豆汁的復雜心情。

“這是蝦油,我們福州特色。”廖俊波的介紹,讓北京客人似懂非懂地大膽嘗鮮,入口起初面露猙獰,而等蝦油和豬頭肉充分融合后,隨即喜出望外,“剛開始有點怕,入口后,味道慢慢散開,確實挺鮮的。”

蝦油,又叫魚露,是我國傳統海產調味品之一,福州沿海漁民的土話稱“咸”。福州市民謝先生用“天天都要吃”向記者描述了蝦油對他的重要性。謝先生從小就是吃著蝦油長大的,他戲稱自己“渾身都是蝦油味”,謝先生介紹說:“蝦油一開始味道是比較腥了點,但是只要吃第一口,慢慢品嘗,就能嘗出其中的鮮香味。”

當被問及蝦油的制作流程時,謝先生搖了搖頭,表示不清楚:“都是直接買來吃的,沒有了解是怎么做的,雖然聽說過有些劣質蝦油可能是死魚爛蝦做的,但我都吃習慣了,也就不在意了。”

而家住福州閩清的小鄭對自己家鄉蝦油的印象是“和醬油一樣類型,咸咸的”,他對蝦油的喜歡程度一般,但他也坦言:“我也聽說過,蝦油是由死魚死蝦等一起腌制的。”

據了解,歷代鹽都是專賣的,不允許私自煮鹽。曾經有人在遺棄已久的堆放死魚爛蝦的破桶里,偶然蘸了一點汁,無意中發現這汁又咸又腥,還有特別的鮮。于是,人們就有意開始釀造蝦油。追溯蝦油制作歷史,福州可稱為發明地。

現在釀造蝦油已是現代化,是用鮮蝦為原料,經發酵提取的汁液。亦把用小青鱗魚、三角綺、小雜魚、蚌肉以及魚制罐頭的下腳料加工制成的魚醬油、綺油等統稱為蝦油。

蝦油的味道可刺激食欲,容易讓人吃上癮,而很少有人知道多吃蝦油會致癌。

蝦油含有亞硝酸胺,少量偶爾做調料味道很鮮美,食用過量卻會致癌。

福建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王榕平介紹說,蝦油、小魚干等腌制品含有大量的亞硝酸胺、亞硝酸鹽和食鹽,亞硝酸胺會破壞人體DNA,“長期食用此類食物致癌幾率較大,還是盡量克制。食欲可以控制,生命只有一次。”

以我國胃癌高發地區的分布來看,問題大都出在飲食上而且很有“地方特色”,它們的共同點是長時間食用鹽漬的食品,比如肉類腌制品、咸魚、腌制蔬菜和海產品等。

福建省腫瘤醫院、省腫瘤防治辦公室此前發布的“福建省惡性腫瘤報告”顯示,福建癌癥報告中胃癌居首。福建可以說是沿海城市胃癌高發的代表,多數胃癌患者追問其飲食都有吃蝦油、腌制魚干等習慣,不少老福州人一日三餐都用蝦油炒菜。

福州"蝦油味"藏舌尖上"陷阱":含亞硝酸胺 食用過量易致癌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