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與PM2.5是兩類污染物,但他們之間有關聯,一方面,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發生光化學反應時,不僅產生臭氧,也產生硫酸鹽、硝酸鹽等顆粒物,是構成PM2.5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隨著PM2.5濃度的下降,藍天白云多了,紫外線強度大了,光化學反應更強,也會提升臭氧濃度。

當空氣質量逐步好轉,當PM2.5濃度持續下降,另一種大氣污染物悄然來襲,它就是臭氧。作為在幾十公里的高空保護地球環境的物質,臭氧在地面如何形成?又何以造成污染?藍天白云之下,你被“臭”了嗎?

“天壤”之別:臭氧危害幾何

根據環保部數據,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臭氧濃度為17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7.9%,較2013年同期上升16.4%,北京臭氧濃度為21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5.5%,較2013年同期上升6.0%。

自2013年國家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監測6種污染物以來,臭氧便成為北方諸多城市夏秋季節空氣質量“超標日”的首要污染物。

在山西太原,6月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臭氧8小時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占超標天數的88.9%;在河南鄭州,截至7月31日,今年以來首要污染物為臭氧的天數達到70天,占比天數達到了33%;在甘肅蘭州,8月第一周的7天里,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占了6天。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是學界對臭氧的概括。臭氧在常溫下,是一種有特殊味道的淡藍色氣體,具有強氧化性。當臭氧聚集在平流層,它是“地球衛士”,可吸收太陽光照中的紫外線,而在近地面,極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人的黏膜組織,如眼睛、呼吸系統等。

那么,臭氧在近地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河北省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工程師張良說,臭氧并不是直接排放的污染物,而是在太陽輻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的,它的前體物主要是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和氮氧化物,來自石化、制藥、印染等行業生產過程和城市機動車尾氣的排放,夏秋季節光照條件較好,光化學反應較強,臭氧濃度容易升高。

臭氧污染:PM2.5的“后繼者”?

中國工業環保促進會會長楊朝飛表示,他個人認為,夏秋季節大氣治理難點已經從PM2.5轉向臭氧。不少專家表示,臭氧已成為PM2.5的“后繼者”,也有人說臭氧是形成PM2.5的前體物。那么,臭氧與PM2.5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據環保部門統計,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7.9%、12.5%和20.3%。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環境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表示,PM2.5濃度的下降也加速了臭氧的形成。

馮銀廠說,臭氧與PM2.5是兩類污染物,但他們之間有關聯,一方面,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發生光化學反應時,不僅產生臭氧,也產生硫酸鹽、硝酸鹽等顆粒物,是構成PM2.5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隨著PM2.5濃度的下降,藍天白云多了,紫外線強度大了,光化學反應更強,也會提升臭氧濃度。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大氣室主任李云婷表示,臭氧有明顯的時間規律特征,超標時段集中于高溫強日曬的午后至傍晚,“與PM2.5不同,臭氧不穩定、易分解,減少或避免午后至傍晚時段的出行和戶外活動,可有效降低臭氧對健康的影響。”李云婷說。 馮銀廠表示,目前我國的大氣污染治理重心仍應放在降低PM2.5濃度上,但對臭氧污染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美國和歐洲經過幾十年治理,PM2.5濃度下降了很多,但是他們的臭氧依然會超標,可見臭氧治理難度較大。”

治理跟進: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臭氧誕生于光化學反應,但藍天白云和陽光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因而臭氧治理只能而且必須從其前體物抓起。事實上,在兩三年前,當大部分人們還不了解臭氧污染之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經開始了對臭氧污染的防范和治理。

我國對氮氧化物的治理由來已久,而另一種重要的臭氧前體物VOCs,即各類揮發性有機物,近年來也開始頻頻出現在各地環保部門大氣治理的方案之中,成為重點治理對象。

以天津為例,今年3月,當地有關部門提前部署,以餐飲油煙、露天燒烤、油漆噴涂、墻體涂刷裝飾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啟動了對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行動,截至上半年,全市累計檢查工業企業、汽修噴涂企業、加油站及儲油庫1310家,對違法排污的84家企業責令整改并從重處罰。

6月底,環保部與京津冀三省市聯合印發《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在11項強化措施中專門提出了“加大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力度”,明確了京津冀地區治理時間表和路線圖。

根據統一部署,京津冀地級及以上城市2016年年底前將完成所有石化、化工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任務,在2017年8月底前,北京市將全面推廣汽車制造業底漆、中涂、色漆環節水性漆替代油性漆,罩光漆環節實施有機廢氣深度治理,廊坊市將完成香河縣所有家具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任務。(記者李鯤、倪元錦、鞏志宏)

藍天白云之下:你被“臭”了嗎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