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獲得長足發展。與“十一五”末相比,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74.83歲提高到76.34歲,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同時,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降至30%以下,為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我國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財政部、國家衛計委、人社部“三方五家”近日聯合發布的一份醫改研究報告指出,2009年至今,中國在較短時間內基本實現了醫保全民覆蓋,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貧的主要原因——自付費用在衛生總費用中占比下降。中國向實現全民健康覆蓋迅速邁進。

為消除百姓看病后顧之憂,我國推進醫保體系建設、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目前,全國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項基本醫保參保(合)人數達到13.3億,參保(合)率年均穩定在95%以上,三項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70%和75%。例如,福建省實施以總額控制為基礎的按病種、按人頭等復合式付費方式改革,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各統籌區實行按單病種付費結算的病種達20多個;新農合77個統籌縣(市)全部開展支付方式改革,12個縣作為省級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重點聯系縣,試點獲得實質性進展。其中,三明市推行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改革,已實現住院費用全部按病種付費,病種數達609種。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病人費用漲幅低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

在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方面,我國的預防控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如我國自主研發的艾滋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使檢測窗口期由22天縮短至11天,有效提高血液安全保障能力,為艾滋病感染者的早發現和控制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解決重癥肝病病死率高的難題,我國自主研發的人工肝系統,將急性和亞急性重癥肝炎病死率由88%降至21%,慢性重癥肝炎病死率由85%降至57%;新型結核桿菌快速檢測試劑使檢出率提高20%。

此外,我國深度參與中美、中英、中俄、中法等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組織中美埃博拉論壇與全球衛生論壇、衛生政策對話、艾滋病防控等活動。在捷克、南非成功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中非國家衛生合作會議,在中國成功舉辦人口與發展南南合作組織第26屆執委會、中國—阿拉伯國家衛生合作論壇等國際會議。同時,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醫改、重大疾病防控和衛生應急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得到鞏固深化。

通過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醫療衛生體制,群眾看病就醫的可及性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提升。目前,我國基本實現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縣醫院,80%的居民15分鐘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醫療衛生機構超過98萬家,每千人口床位數由2010年的3.58張增長到5.11張,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基本建立,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民營醫院超過醫院總數的50%,多元化辦醫格局初步形成,大醫院“戰時”狀態得到緩解。(記者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