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國中醫藥報社主辦的“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傳習班舉辦,圖為學員在老師的帶領下練習。田雅婷攝/光明圖片

嚴蔚冰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代表性傳承人,他強調,患者想要痊愈,自身一定要有所作為。醫生負責的吃藥打針是由外而內給予幫助,我們自身也應積極運用導引由內而外配合治療。中藥講究藥性歸經,如果患者能在吃藥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導引相應經絡,則能有助于將藥性引至病灶,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健康談】

中國古代的文化未必皆寶典,但越千年傳承而應用至今者,必是精華。治未病是我國中醫藥文化與哲學思想精髓之所在,其核心內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中醫導引學通過調身、調息、調心,以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目的。千百年來,導引法都是中醫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也多與其他治療方法配合,起到里應外合、事半功倍之效。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長期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生活,使人們常處于亞健康狀態。若能堅持練習導引,則可及時消除疲勞,強健體魄。

《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記載著中醫五大技術體系,即九針、灸焫、砭石、毒藥、導引按蹺。其中,九針、灸焫、砭石、毒藥四法為外援法,由外而內,唯獨導引是自主的內援法,由內而外。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是中醫導引學經典,傳承至今已近1500年歷史。該法以《易》為哲學基礎,《素問》《靈樞》為理論指導,通過伸筋拔骨、吐故納新、守中致和,達到強筋壯骨、固攝精氣、濡養腑臟、涵養心性的效果。

易筋經是神秘內功嗎

很多武俠小說里都曾提到過《易筋經》,并稱其為最強內功或蓋世無雙的神功。其實,《易筋經》是我國古老的中醫導引養生經典之一,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是其實修方法。

“易”者,改變也;“筋”者,指經筋,也就是人體十二經筋;“經”者,通“徑”,方法也,亦指經典。十二勢導引法則是與十二經筋相應。

《易筋經》有很多版本,由于傳承的不同,其內容也各有側重,但其主旨和而不同。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源自古代衙門藏版,其易筋導引動作古樸、精練,核心技法保持了古本之本真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看,有著完整的文化內涵,其獨創的理論、技法和輔助方法,是一部完備的養生經典。

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動作主要由“肢體規范”和“仿生運動”兩大部分組成,其修身機理源于養生學“聚精、養氣、存神”這三要素,具有“調整呼吸,提高人體代謝功能和免疫功能;調整體形,一張一弛,消除人體生理障礙;調整意念,消除人體心理障礙”三大顯著功效。

經筋與健康息息相關

練習易筋經為什么能強身健體?其依據和原理又是什么?

《易筋經·總論》認為,人的日常行為和身心健康,都與人體的經筋息息相關。如論曰: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因此,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就是以疏導人體的經筋為抓手,舒展肢體筋骨,調和臟腑氣血,降低人體重心,從而使精力充沛,提高自身免疫機能。這也是《易筋經》中特有的易筋理論。

另外,《易筋經·膜論》是《易筋經》的三論之一,《膜論》認為,人體內包著骨頭襯著肉的這層骨膜,是導引的主要對象。導引動作的伸筋拔骨,其實就是為了刺激骨膜,通過導引經筋的同時刺激骨膜,當骨膜不斷重復得到鍛煉后,筋骨就會強壯。現代運動生理學研究也表明,骨膜確實對運動系統康復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認為,《易筋經》是一部旨在通過系統化針對性鍛煉,來改變我們自身身心狀態的導引養生學經典,是一套人人都可以學會的導引方法,也是自我認知的一條途徑。

長期練習能祛病延壽

祖國傳統醫學的精髓即“生命整體觀”,作為古老的中醫導引學經典《易筋經》,更是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十二經絡為人們熟知,經筋系統則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勢導引法”與人體十二經筋逐一相應。通過疏導經筋,影響經絡,促進氣血循行,從而濡養臟腑,達到固本內壯、扶正祛邪的效果。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將人體的生命基本形態——“升”“降”“出”“入”貫穿始終,通過分筋導引來逐步調節人體十二經筋,上舉、下蹲、伸展、開合、屈伸呼吸,其基本作用是伸筋拔骨、吐故納新,以達到舒筋活絡的功效。“伸筋拔骨”可使肌肉、骨骼、關節、經筋在松緊交替的導引中得到有意識的拉伸、收縮,緩解和調節經筋和神經。“吐故納新”則是排濁留清的過程,通過此法迅速將體內濁氣排出,同時吸入清新的空氣。如此則氣血和暢、頭腦清醒,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

若能每天堅持練一遍易筋經十二勢,就如同每天為自身十二條經筋做一次衛生,因此,古時亦稱導引術為“衛生術”。如此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清潔內環境,自能祛病延壽。(作者為上海傳承導引醫學研究所所長 嚴蔚冰)

易筋經如何實現“治未病”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