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幼兒被強迫執(zhí)行每天的作息習慣,上床睡覺前要刷牙,看一本書或聽媽媽讀書,做祈禱,吃點零食,坐馬桶,唱一首歌。不管什么樣的習慣,兒童都會期待這些,如果不讓他們做這些事就把他們抱上床,他們會煩躁。吃飯也是如此,把做好的飯菜擺放在專門地方、用專用碗碟盛好。這種刻板的“照例行事”或“照方抓藥”現(xiàn)象,對年長兒童和成年人來說,可能是病理性的強迫癥信號。然而,希望千篇一律地這樣做,在幼兒當中很正常、很普遍。

例如:父母會堅持讓孩子在晚飯時吃光給他盛的蔬菜,孩子則堅持,土豆必須放在盤子里的固定地方,而且一定不能和別的食物混起來;如果土豆沒放在這個固定地方,孩子好像體驗到一種接近臟東西的感覺,跟大人哭鬧半天,很多兩三歲孩子因此惹人討厭。

多數(shù)兒童對食物的偏好和習慣都令人意外。(一個3歲孩子只吃用白面包做的奶油干酪三明治;一個四歲孩子只吃炸雞塊快餐。)對1500個1~6歲兒童父母的調(diào)查 (Evans et al., 1997)顯示,“照例行事”的高峰期大約在3歲,其特征是:

1) 喜歡做以專門次序和專門方式做過的事情

2) 強烈地喜歡(或不喜歡)穿某種式樣的衣服

3) 睡覺前必須做一件事,完成一個例行程序或遵守一個習慣

4) 強烈地喜歡吃某些食物,不喜歡吃某些食物

6歲左右,這種刻板性逐漸減弱。幾位專家指出,“即使不是所有兒童,也是多數(shù)兒童,在上小學以前,都會表現(xiàn)出一些正常的、與年齡相仿的強迫行為。父母最好的做法是耐心:幼兒喜歡一種生活習慣、一雙鞋、一只杯子可能會持續(xù)一兩年。畢竟成年人也會偏好某種生活方式,在理性思維支配下保持其強迫行為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 陳會昌)

幼兒的“照例行事”不算病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