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性心動過緩”、“二尖瓣關閉不全”、“心臟收縮性雜音”……拿到一年一度的體檢單,一個個涉及心血管問題的“專業術語”,是否把你嚇到“小心臟嘭嘭嘭地七上八下”?
放松一下,其實在心內科專家看來,體檢單里涉及心血管的不少結果,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至少它們需要考慮程度、有無癥狀、有什么相關疾病等等。
竇性心動過緩
伴有不適癥狀才應緊張
譚女士剛參加完單位的年度體檢,拿到報告發現心電圖結果“竇性心動過緩伴不齊”。
譚女士開始擔心了,什么是“竇性”?“心動過緩”是不是意味著心肌無力?“伴不齊”是不是心跳不正常了?
像譚女士這樣被“竇性心動過緩”困擾的大有人在,“拿著體檢結果來問心臟出現什么問題的,十之七八是這個”,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行政副主任、心內科主任醫師靳立軍教授說,皆因這個術語看來幾乎字字“不顯好”。
其實,“竇性”是正常的,室性等“非竇性”才不正常呢。靳立軍指出,“竇”指的是心臟竇房結,它可謂“司令部”,發出信號指令心臟跳動,形成起搏頻率,就是“竇性心律”、“竇性心率”、“竇性心動”。
一般認為,正常人的竇性心率數值在60-100次/分鐘,小于60的心電圖結果就顯示為“竇性心動過緩”。不過這并不意味竇房結出了問題,靳立軍指出,一般正常值設定,可能95%的人在此范圍內,但并不意味著不在此值范圍就是生了病。
這是因為,如果心臟強壯發達,每次搏動血輸出量大,心跳不需要太快就能滿足身體的血供,比如長期訓練的運動員、長期體力勞動者等。此外,不少健康的成年人,心率也會低于60次/分鐘;就算是一般相對心跳較快的老人,在很安靜特別是睡覺后,心率也可以降到50次/分鐘以下。心電檢查前吃了高鉀食物,空調或氣溫降低使人體感到寒冷等情況,迷走神經興奮性相對增高,心率也會降低。
當然,并不是說,“竇性心動過緩”可以完全不予理會,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是異常,要注意。
比如,心跳真的過于緩慢,小于50次/分鐘,機體出現缺血缺氧現象,如出現乏力、頭暈等,嚴重者可有心悸、黑蒙、暈厥等,提示心率過慢已經造成心、腦、腎等臟器血供不足。如果不予理會可引起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者可發生猝死等。
總的來說,“竇性心動過緩”沒有伴隨不適癥狀,可不需理會和治療;當心率低于50次/分鐘,伴隨頭暈、暈厥等不適,或者伴器質性心臟疾病,建議找??漆t生進一步檢查和診療。
血壓偏高
三種情況須注意
測量血壓幾乎是每個體檢套餐的基礎項目,一般正常值設置為成人血壓收縮壓為9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為60-89毫米汞柱,即140/90mmHg。往往很多人一測,發現“血壓偏高”。
對此,靳立軍首先指出,血壓會波動,尤其是緊張、運動后等,甚至前一晚沒睡好,都會造成血壓異常波動,因此看到“血壓偏高”,首先應看看是否測量前準備充足。
有一個普遍現象是“白大褂效應”,即一般人在醫院測量的血壓比在家自測要高,這種心理緊張一般控制不了。靳立軍指出,可在體檢前在家自測,掌握血壓水平,一般要求在家血壓值比在醫院測量稍低,135/85mmHg以下。
三種情況的“血壓偏高”需要注意:
一是體檢測量血壓收縮壓達170或者180,哪怕自覺沒有頭暈等癥狀,也須提防重度高血壓,須盡快找??漆t生看。
二是在家自測血壓也偏高,應進行觀察,必要時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三是老年人血壓偏高。以前觀點是老人每增10歲,收縮壓也會增高10mm,認為是正常的;最新醫學觀點則是認為年齡增加,血壓隨之增高,也是不正常的,因其會引起心腦血管并發癥。
不過,并不主張老人血壓高了,都要吃藥將血壓降到140/90mmHg及以下的正常值。比如像80歲老人,血壓不能降得太低、太快,否則會影響腦部等臟器的血液灌注,老人反而會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我國75歲以上的老人,一般認為血壓在150/90mmHg是沒大問題的。”靳立軍指出,發現血壓高后要與心內科醫生溝通,醫生會結合平時的血壓水平等因素來確定應不應該啟動降壓治療。
心電圖異常
非頻頻發作意義不大
心電圖檢查除了上述譚女士碰到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還經常有“心室早搏”、“心房早搏”,甚至“心肌缺血”等結果,它們可怕嗎?
靳立軍指出,它們有時可提示心臟有了問題,但其實“早搏”需要頻發才有臨床意義。
偶發的早搏,心臟跳得快一點、慢一點,多是非病理性的,也就是說是正常的。對于年輕人、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心跳低于60次/分鐘但高于45次/分鐘是正常的,不用擔心。反而老人一般心跳會快一點,如果心率過緩就要小心了,尤其是50次/分鐘以下。
而“早搏”,影響的因素非常多,比如休息不好、飲濃茶、喝了酒、吃了影響心率的藥物等,都可出現偶發的室性、房性早搏,這種情況在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群里更為多見。
心電圖報“心肌缺血”是不合適的,現在一般大醫院已經不這樣報了。靳立軍指出,它是指心電圖的ST段及T波改變。心電圖的ST段及T波改變有很多影響因素,如精神因素、內分泌紊亂等。只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引起的ST波改變才有臨床意義。哪怕這樣,臨床也不是專門針對ST-T改變來處理,而是治療引起它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自然ST-T波改變也就沒了。
心臟雜音
舒張期雜音才有問題
內科體檢時,醫生會通過查體聽心音,檢查心臟有沒有發生雜音、心臟肥大等。其中,不少人可能見過“收縮性雜音”的結果。
靳立軍指出,心臟雜音可分為一至六級。一級、二級收縮性雜音通常是純生理性的,沒有臨床意義,不用擔心;只有三級以上收縮性雜音才值得關注,而出現了舒張期雜音不管幾級都是病理性的,多是患了心臟病了,如患了風濕性心臟病的二尖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等,此時應該馬上到心內科做詳細的檢查。
二尖/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
多數是儀器敏感
在心臟彩超結果中,中老年人往往被報告“輕度二尖/三尖瓣關閉不全”,靳立軍指出,其實多數沒有臨床意義。
這也可能是因為B超檢查儀器過度敏感所致。只有中、重度關閉不全,才可能是病理性的,才有臨床意義,如可能患了風濕性心臟病等。
靳立軍特別提醒,與“二尖/三尖瓣關閉不全”非常近似的“二尖/三尖瓣狹窄”,那才是需要高度重視的,一點狹窄都不行。因為主動脈狹窄,可提示老年性心臟病、先心??;肺動脈狹窄,則可提示小兒或少年先心病、老人瓣膜性疾病如瓣膜老化鈣化;風濕性心臟病也會出現二尖瓣狹窄。
特別提醒
不適癥狀 是最重要的預警信號
靳立軍表示,心血管問題多數是有癥狀的,比如頭暈、頭疼、胸悶、胸痛等,在運動平板檢測中更易發現。因此,心血管體檢的輕度不良結果多數被認為沒有臨床診療意義。當然,有時也會結合指標及是否患有相關疾病考慮,比如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的話,那抽血檢測結果中的血脂高,就有意義。
在心內科專家看來,很多心血管病未必能通過心電圖顯示,比如冠心病沒發作時心電圖多是正常的;只有患有預激綜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病等,才可能在無不適癥狀的情況下,體檢到心電改變。
靳立軍提醒,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癥狀是最重要的提醒信號,比如陣發的心慌、胸悶、頭暈,可能提示發生了房顫;胸悶、心前區壓榨樣痛,可提示冠心病甚至心梗發作,此時應就近找醫院甚至小診所,做心電圖監測。發作過后,應及時就醫,做24小時心電監測或運動平板監測。這些由普通心電圖延伸過去的檢測手段,才能有效抓住心血管異常。(據《廣州日報》 何雪華 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