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處暑節氣,在我國許多地方,處暑意味著夏季的暑熱即將結束,涼秋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征。
氣候特點
處暑時節白天熱,早晚涼。民俗意義上一般認為立秋之后就是秋天,而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說,北半球在秋分之后才正式進入秋季。而處暑恰巧處于這兩個“秋季”中間,自然也就具有雙重特點。
一方面,處暑仍具有“暑氣”。由于從地理意義上還沒有進入正式的秋季,所以處暑還有夏季“熱”的特點。
另一方面,處暑已有秋燥。處暑代表暑氣的結束,緊接著就要迎來秋燥,所以處暑也兼備秋季“燥”的特點。
中醫調護
《黃帝內經》認為,處暑之后陽消陰長,也就是陽氣減弱、陰氣增長。人們的飲食起居都要適應這種天氣的變化。
中醫認為,處暑占有“暑”和“燥”兩種外邪。所以,這個季節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收斂陰氣,早起可以舒展陽氣。此時,穿衣宜秋凍,散掉夏季在體內蘊結的濕熱之氣。
飲食養生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癥。此時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處暑時節的飲食養生講究淡補。雖然已經立秋,但是此時不宜“貼秋膘”。淡補,也就是飲食清淡,用“淡”來養生。因為這個季節仍有暑氣,脾胃功能較弱,過食辛辣、油膩容易造成食積。
而且,因為處暑也有“燥”的特點,辛辣等刺激性的飲食會助長肺氣,肺氣旺則會傷肝,所以處暑時節的飲食應該“少辛多酸”。
淡補,既可以避免肺旺傷肝,又可以避免傷脾,同時應對了處暑季節的“暑邪”和“燥邪”。飲食主要以清熱化濕、健脾化濕、潤肺滋陰等為主,可以適量進食梨、葡萄、百合、菠菜、蓮藕、銀耳、鴨子、鴨蛋、粳米、薏米、紅小豆、牛奶等。
“處暑”到來表示炎熱的暑天就要終止了,在我國許多地方,處暑意味著涼秋的開始。營養人士稱,此時飲食應遵從處暑時節潤肺健脾的原則,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處暑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稻香村今年專門研制的處暑百合鴨,選用的是當季的百合、陳皮、蜂蜜、菊花等養肺生津的食材來調制老鴨,養生價值豐富。
代表藥膳:
百合蓮子湯
[配料]干百合100克,干蓮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沖洗干凈。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干凈。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百合脯
[配料]生百合60克,蜂蜜2湯勺。
[做法]將百合清水洗凈放入碗內,澆上蜂蜜,放入蒸鍋內蒸30分鐘出鍋,或烘干或風干即可。分次睡前服用。
[功效]清心安神。適于睡眠不寧,驚悸易醒者。
芝麻菠菜
[配料]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凈,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后撈出淋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代表藥膳:西芹百合+紅小豆粥
紅小豆粥功效:紅小豆有清熱利濕的作用,粳米可以滋陰益氣,兩者一起煮粥既能祛暑濕又能潤秋燥。
西芹百合功效:西芹可以清熱祛暑,百合具有滋陰潤肺的作用,但脾胃虛寒者不宜。(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科 周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