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網購商品正式納入流通監管后,食品類商品成為電商平臺監管的重中之重。近日,順豐優選登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質量黑榜,該平臺所售桂圓肉的霉菌檢出值超標準規定18.2倍。

因此專家提醒,由于電商平臺食品類商品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在網購時要尤其謹慎,最好選擇那些信譽好的網購平臺與店鋪。

電商平臺食品源魚龍混雜

近日被食藥監總局點名通報的順豐優選,是一家專業食品電商類網站,一直宣稱“力求把每個購物體驗環節都做到最好,致力成為消費者最可信賴的美食網購平臺”。

然而,此次一款高州桂圓肉被檢測出不合格,其標稱是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委托高州市豐盛食品有限公司生產,霉菌檢出值為910 CFU/g,遠遠高出標準規定(不超過50 CFU/g)。

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網購食品越發流行,食品行業電子商務呈現強勁發展趨勢。除了1號店、順豐優選等專業食品電商網站緊盯廣闊市場外,京東商城、天貓等也在這片市場游動。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權益與法律部助理分析師姚建芳指出,電商食品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假品牌食品、臨近保質期食品、劣質食品,甚至“三無食品”問題凸顯。

“順豐優選等電商平臺食品源魚龍混雜,入駐商家及其產品質量良莠不齊,食品安全問題仍是其監控盲區。”有專家指出,由于入駐商家數不勝數,食品電商平臺往往由于缺乏監管的環節和資金,很難保證食品的質量,這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電商平臺應有效監管入駐商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分析認為,當前網購食品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開網店的主體誠信度不一樣;二是食品本身安全度不一樣。他認為,網絡第三方交易平臺既有監管的能力也有監管的義務,應為消費者“站好崗、把好關”。

事實上,第三方電商平臺作為企業,也可參與到市場競爭,也能夠承擔一些相應的社會責任。特別是《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第三方電商平臺的責任與義務。

劉俊海表示,第三方平臺對入駐商家要進行事中和事后的跟蹤和監管,為消費者把好關,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即使不是平臺主觀故意,也應承擔一定責任。像順豐優選這類電商平臺上的食品網店數量太多,相關部門也無法逐一抽查檢測,監管難度大。因此,電商平臺應配合相關部門,從源頭上杜絕劣質食品。(陽葉萍)

食品安全監管仍是電商軟肋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