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進入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的夏季即將結束,涼爽的秋季將會來臨。處暑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逐漸涼、晝夜溫差大。中醫專家提醒,處暑后養生要注意防燥,因為此時天氣往往較為干燥少雨,人體皮膚可能會因此而變得緊繃,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燥無光澤、頭皮屑變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者產生大便干結等癥狀,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秋燥”。
中醫認為,秋天的特點是涼、燥,涼容易使人外感風寒,燥可以使人干燥傷陰,首先犯肺,引起咳嗽少痰、咽干口燥、目赤眼癢。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從衣食睡行四個方面來養生,防秋燥。
衣著方面,處暑后要注意早晚添衣服,由于白天較熱,早晚氣溫較低,要根據溫度增減衣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可以稍微穿單薄一些。體弱多病的人最好還是按照氣候變化適當加衣服。衣服最好選擇純棉,避免化纖類,秋季氣候干燥,化纖類衣服容易起靜電。
飲食方面,要注意健脾祛濕養胃,由于處暑屬于溫燥,這時濕熱之氣仍存在,所以飲食上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特別不要吃燒烤類的食物,以免加重燥邪傷胃。要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避免冷飲涼食,飲食上要“潤”。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多吃滋陰潤燥食物,可避免燥邪傷害。“潤”的食品有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奶類等。
秋天要收斂神志,不能像夏天那樣納涼聊天,打撲克、麻將娛樂,適合早睡早起。注意睡子午覺,所謂子午覺就是夜里12點和中午12點必須睡覺。晚上睡覺時要蓋薄被,以防腹部受涼,由于肚臍是身體表皮最薄的部位,皮下沒有脂肪組織,卻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癥狀有腹痛、腹瀉、嘔吐等。
處暑后,早晚天氣涼爽而舒適,正是鍛煉的好季節,適合現在鍛煉的項目如慢跑與走路,老少皆宜,它能改善人的心肺功能,加速新陳代謝,增強人的體質,減少患疾病的幾率,但要避免中午在室外曝曬,也不要貪涼,注意根據氣溫適時添減衣服,尤其是夜晚及早晨避免受涼。運動調養仍需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
■小貼士
處暑后需防三種病
胃腸病:因為天氣轉涼,人的胃口大開,吃多了容易傷及脾胃,出現消化不良,有的可以誘發胃潰瘍闌尾炎。所以飲食不宜過飽。
腦血管病:氣溫降低,周圍血管收縮,阻力增加,加上其他因素,如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容易出現腦血栓。最好去醫院做一次全面檢查,預防疾病發生。
呼吸道疾病:秋燥傷肺,主要是出現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所以有這些慢性病的患者要特別注意,不要著涼,注意補肺氣。
(記者 孔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