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正在老年人中飆升,各大醫院骨科來做關節置換的患者絡繹不絕,最常見的主要是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一提到關節置換術,很多患者“一怕痛,二怕死”,特別擔心手術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和并發癥。廣東省中醫院骨科主任曹學偉指出,不少患者因為對關節置換術的認識誤區,將手術一拖再拖,延誤了最佳的手術時機。

何時手術 年齡并非關鍵

很多患者擔心,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通常只有10多年,過早做關節置換,到老年時可能得再次承受手術之苦。對此,曹學偉主任介紹,以前通常認為55歲以上的病人才適合做關節置換,如果關節磨損嚴重,50歲以上也可以。目前醫學共識認為,是否進行關節置換,關鍵不在于年齡,如果走路會劇痛,保守治療無效,就應該考慮關節置換手術。

據介紹,進口的人工關節置換后通常可以使用20年以上。目前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并非換掉整個膝關節,而是盡量保持原有的骨量,哪里的軟骨磨爛了就換掉哪里,利用股四頭肌保留技術,可以讓病人盡快恢復身體機能。不過,曹學偉主任指出,遺憾的是,現在單髁置換術和全膝置換術的比例約為1:10,很多病人在需要做單髁置換術時沒有及時治療,拖到最后只能做全膝置換。

傳統的關節置換術,病人在術后24-48小時要承受巨大的疼痛。廣東省中醫院骨科護士長陳紅云介紹,目前省中醫院研發的“七彩虹雞尾酒鎮痛療法”,術中就將七種藥物聯合起來注射入關節囊中,術后還有靜脈用藥的止痛方法,加上中醫的內麻點鎮痛、針灸療法等,可以讓病人術后疼痛評估在3分以下,大大降低疼痛感,術后最快2-6小時即可下地。目前國際上已經有100多家醫院在用這種止痛方法。

膝蓋疼痛 要及早治療

曹學偉主任提醒,膝關節出現病損時,通常有個代償期,“一邊膝蓋疼痛一段時間后,人體會依賴另一條腿受力”,如果出現失代償,保守治療也沒有效果,就需要趁身體狀況還不錯時盡早手術。

通常膝關節置換手術一次只做單側,做雙側置換肺栓塞的感染率會上升很多,手術風險較大,病人恢復的速度也會減慢。一般老年患者膝關節磨損兩側都會發生,那么手術應該挑選哪個膝蓋呢?曹學偉主任介紹,醫生會從癥狀本身,判斷哪邊腿的病情更重,其次參考哪邊腿的功能受限更明顯。“從醫學技術來講,老年人身上有各種毛病,做完單側后,另外一個膝蓋是不是要做?如果能保持日常生活狀態,可以采用保守治療的方式。即使要做另一邊膝蓋置換,也起碼要在手術3個月后。”患者需要了解的是,膝關節正常情況下屈伸度是135度,做全膝關節置換,屈的活動度只有120度,但是做單髁置換,活動度就會好很多。

人體膝蓋的承重能力在20歲時已經決定,如果體重控制不好,膝蓋的磨損就會加劇。曹學偉主任建議,保養膝蓋,一是鍛煉不要超負荷,如果發現關節出現腫脹,就要適當休息。踢球、跑馬拉松是最常見導致關節磨損的運動,對老年人來說,游泳、散步更為適合;第二是注意飲食,避免攝入太多高熱量高能量的食物。“痛風的病人容易出現痛風膝,膝蓋軟骨被痛風石‘吃掉’”。三是不能盲目補鈣。曹學偉主任認為,現在人的生活方式,室外活動太少,室內活動太多,會影響關節代謝,出現骨量不足等現象,導致骨頭不夠硬,不耐磨,提前衰老。日常生活要多曬太陽,多跟大自然接觸,關節才能用得夠持久。年輕人不需要特別補鈣,太多補鈣反而容易導致其他營養成分吸收能力下降。50歲以后可以開始補鈣。另外,久站久坐都不利膝蓋血液循環,容易影響膝蓋健康。(記者 嚴慧芳 通訊員 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