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醒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經過四局對決,中國女排3-1逆轉塞爾維亞女排,奪得本屆奧運會冠軍。賽后,為中國隊贏下冠軍點隊長惠若琪哭得像個淚人,盡情釋放。又有誰知道,六年前2010年八月的一場比賽中,惠若琪一個飛身救球撲倒在地,卻長時間沒有站起來,經隊醫診治,那次撲救已導致惠若琪左肩脫臼,惠若琪為了能夠繼續打球,延續自己的排球夢,在左肩打入7枚鋼釘,至今還留在體內。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李衛平教授表示,女排姑娘可謂拿生命去打球,實際上專業體育運動員,通過專業訓練后三角肌較發達,脫位的概率相比普通人群較低,而普通人群并沒有專業訓練肩部三角肌,所以當運動、車禍及暴力傷時都極易引發肩關節的脫位。

“肩關節脫位是全身關節最常見的脫位,約占40%以上”,李衛平教授介紹說,而運動創傷通常是肩關節脫位的高發病因,約占20%以上,常見脫位的動作包括極度外展、外旋或單純極度外旋(類似于打排球時挑起擊球或羽毛球類的扣殺動作)。肩關節為什么會脫臼?李衛平教授解釋,肩關節脫位主要指的是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的脫位,它包括前脫位和后脫位。主要由于外傷引起,包括運動傷、車禍傷以及任何讓肩關節超過其極限活動范圍,引起的關節盂唇及關節囊復合體撕裂的損傷。

雖然專業運動員運動強度大,受傷幾率高,但李衛平教授表示,專業體育運動員,通過專業訓練后三角肌較發達,脫位的概率相比普通人群較低。而普通人群并沒有專業訓練肩部三角肌,所以當運動、車禍及暴力傷時都極易引發肩關節的脫位。

當然普通人也有很多相關因素會導致肩關節更容易引起脫位,李衛平舉例說,比如性別、年齡、關節先天松弛、競技體育類型和水平,這些都是肩關節脫位的高發因素。年齡小于40歲的男性人群,其競技體育類型和水平相對較高,所以發生脫位的概率也會上升;關節先天松弛可以作為獨立的肩關節脫位因素來解釋普通人因低水平的體育運動誘發脫位的原因;業余愛好投擲運動的競技體育類型的普通人群,誘發肱盂關節脫位的概率明顯上升,而高強度競技水平的運動,是肩關節脫位的高危因素,如籃球、羽毛球、體操(單、雙杠)等。運動時跌倒時上肢伸直支撐著地時亦易出現肩關節脫位。

發生肩關節脫位時,患肩出現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出現“方肩”畸形,手不能觸碰對側肩部。李衛平教授建議,發現以上情況后最好在第一時間到醫院并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復位,一般初發脫位到復位的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不恰當的自行復位或者置之不理,極易容易引起骨折或陳舊、鎖定型脫位給后續治療帶來麻煩。

是否手術是不少患者關心的問題,李衛平教授指出,這主要看病人的年齡及體育活動水平,如果病人年齡已經超過40歲、運動水平的下降、其對肱盂關節的活動要求不強烈,則可以采取保守治療方案。但要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肩關節脫位,例如肩袖撕裂或骨折等。而年齡小于40歲的年輕人,因其有高運動水平要求,一般初發脫位后再次引起脫位的概率會明顯上升,所以通過手術治療肩關節脫位還是有必要的。目前通過微創關節鏡治療肩關節脫位獲得了長期滿意的療效,完全可以滿足初次脫位、年輕病人的術后運動水平要求。

李衛平教授說,通常發展到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共有三個階段,初次脫位,復發性脫位,習慣型脫位。不恰當的處理初次脫位會引起復發性脫位,常見不當處理是患肩脫位復位后沒有進行合理的固定制動。而對復發性脫位不進行手術干預,那么極易發展為習慣性脫位。習慣性脫位一般指手臂在活動到某角度時就發生脫位,而這種類型的脫位常常已經伴隨著關節盂唇及關節囊嚴重撕裂、退縮或者缺損,以及關節盂和肱骨頭的骨缺損。這個階段的肩關節脫位,則需要通過CT檢查確定骨缺損的程度后才能知道是否可以通過微創關節鏡方式完成對脫位的修復。

■溫馨提示

  術后注意事項及康復鍛煉

李衛平教授指出,通過微創關節鏡手術修復肩關節脫位引起的關節盂及復合體的撕裂,通常需要多肩關節4-6周的肩帶固定,期間需要做聳肩、屈肘、取腕、握拳等肌肉訓練防止肌肉萎縮,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松解關節改善關節活動度,4-6周以后開始三角肌、二頭肌及肩袖肌肉的等長訓練。而先天關節松弛病人的術后,通常在肩帶固定6周以后才開始被動松解關節改善關節活動度并開始肌肉的等長訓練。不管怎么樣,術后的康復訓練需要嚴格在手術醫師的指導下完成,避免因自行康復訓練引起手術修復的失效。(記者 李劼 通訊員 王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