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年的一天,17歲的李二茍走過掌柜劉興幫身旁時,見他臉色驚道“大伯,你身著重病了,得趕快治!”不料,兩天后劉掌柜果然病倒了,頭昏腦脹、全身乏力、不思飲食和茶水。兒子劉濟民是當地的名醫,替父親開了藥方,服了二劑后病情反而加重。劉掌柜這才想起李二茍來。
“我兒子已回店里去了,但他臨走時為你父親留下三張藥方,這是第一張藥方”濟民從二茍母親手中接過了藥方一看大為不解,藥方僅為:“甘草4兩(即125克),水煎服。”劉掌柜看了也感到迷惑,但既然這個后生能看出我有病,也許他能治。哪知,服完一劑藥,劉掌柜病好了一大半。于是令兒子又到大娘家去討第二張藥方、第三張藥方。三劑甘草藥后,劉掌柜的病完全好了。年終,李二茍休假回家,和劉掌柜說:“大伯常年炮制藥材,每制一藥,必先嘗嘗,久而久之,中了百藥之毒。而這甘草正好能解諸藥之毒。”劉掌柜聽后豁然開朗。
甘草入藥歷史悠久。東晉時期的大醫學家葛洪就經常用它來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養陰血、補脾胃、潤肺。臨床上應用甘草時,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甘草能補脾益氣,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