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頭到腳有很多關節,因為有關節,人的各種功能和動作才能靈活自如。隨著人的各種社會活動的積累和體內營養代謝的改變,人體的各個關節都可以發生骨性關節病,各關節的骨性關節病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同時發生。活動越多的關節就越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病,病情也就越嚴重。人體發生骨性關節病的常見部位是:頸椎、腰椎、手指關節、髖關節和膝關節。膝關節是骨性關節病最常見的部位,對病人的影響也最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關節軟骨30歲就開始發生退變。據統計:60歲以上人群中,兩個人就有一個患有骨關節炎,被稱之為“不死的癌癥”。由于職業特點,年輕人患骨性關節病的人也越來越多。年輕人發病率較高的職業有護理人員、服務人員、運動員、舞蹈演員、教師、銀行職員等。   職業、肥胖、環境、性別、生活方式、營養等因素都是導致關節病高發的原因。其中關節軟骨的營養缺乏是導致關節退變的主要因素,營養不充足不利于關節軟骨的營養代謝,關節就易早退變。人到30歲以后,人體內軟骨所需的特殊營養成分,氨基葡糖糖(簡稱氨糖)減少,缺乏氨糖就會引起關節軟骨的營養缺乏,關節軟骨就容易退變,出現骨性關節病。氨糖廣泛分布于人體結締組織中,如軟骨、韌帶和肌腱中。氨糖是合成氨基多糖、蛋白多糖的前體,是生成關節軟骨和滑液的一種重要的生理物質。因此,氨糖被形象地比喻為“關節的糧食”。所以,對于自身合成氨糖能力不足的中老年人群,尤其需要及時、足量、科學地外源性補充氨糖,才能預防骨關節炎和修復受損關節。(整理 麗英)

養護骨關節,請給它補充足夠“糧食”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