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孫凌是本市安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專家,每年接待上千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咨詢。她表示,如今的青春期少年是在科技與生活的巨變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生長環境和生長歷程完全超越了父輩的青春體驗,因此當這些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的思想、行為與父母的沖突可能更為激烈。但無論世界怎么變,溝通始終是影響青春期親子關系的根源。孩子的性格、世界觀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父母還是要學會適應新一代獨生子女的長大,因勢利導無障礙溝通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和諧。作為子女的青少年,也不能只要求父母,不要求自己,只有雙方都付出誠意和努力,學會平和地與父母溝通才能順利解決矛盾,建立并保持最佳的親子關系。

家長說我逆反,我說他們不理解我,親子沖突升級

玲玲是個愛說愛笑的女孩。可自上初二開始,玲玲的笑聲越來越少,回家后幾乎不怎么講話,每天有數的幾句話也都帶著火藥味。一次,媽媽看電視劇時感動地哭了,被玲玲看到了,她不屑地說:“喲,您都那么大歲數了,還不知道電視劇是編出來的,何況這部片子拍得那么假,您還能哭得出來,服了您了。”小時候的玲玲一直認為爸媽是世界上最棒的人,無所不能,而且玲玲小時候的夢想是長大后去媽媽的工廠工作,和媽媽穿一樣的工作服。玲玲一天天長大了,她不再盼望像爸媽那樣生活,她認為爸媽沒文化,不會用電腦,不會搭配服飾,生活沒有品位,賺錢少,買不起汽車和大房子,好幾次和爸媽的爭吵中,玲玲都把這樣的想法喊出來,并且覺得生在這樣的家庭是自己最大的不幸。

媽媽也對玲玲有很多看法。看不慣玲玲追星、網聊、看動漫,聽不慣玲玲說話故意帶著嗲聲嗲氣。前不久,玲玲去美發店,把一頭整齊的秀發剪成了中碎發,前面留了一撮長頭發蓋住了半張臉,最激烈的一次家庭戰爭也由此爆發了,媽媽趁玲玲熟睡的時候,剪掉了前面那撮長發,第二天,玲玲醒來發現后邊哭邊喊邊砸東西,并揚言要離家出走,再也不回來了,情急之下,媽媽撥通了“110”,警車來了,引來周圍鄰居觀望,民警簡單說了幾句,搖搖頭走了。玲玲說爸媽這樣做讓她沒臉見人了,又哭鬧著要自殺,最后,爸媽找來了家里的親戚,輪番做工作,并暫住到親戚家才算平息了這場戰斗。

爸媽說玲玲太逆反了,他們認為作為家長管玲玲是正確的,否則,這孩子非走到邪路上去不可;玲玲認為自己和班上的同學都差不多,并沒做什么出圈的事,爸媽太不理解自己了,別的同學家長就不是這樣。

專家解讀:孫凌說,其實,青春期的親子戰爭或輕或重,是不可避免的,也永遠無從考證誰對誰錯,因為它本身就是青少年在成長中親子互相適應的過程,也可以說它是個體成長中必然要存在的階段狀態。從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來看,他們在小時候不會去考慮父母親的教育、職業、出身、品德等情況,他們只關心父母是否愛自己。他們完全相信父母,依戀父母,并認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可是到了青春期,青少年會發現,父母常常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這時,他們開始用批評的眼光看待父母,覺得父母膽小怕事,墨守成規,跟不上潮流,等等。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十分渴望獨立。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愿父母再處處管著自己,對父母的嘮叨不休和過多干涉十分反感。可對于一些問題,自己又沒有經驗解決,所以內心中經常充斥著不安與無助感,通常會以言語偏激、情緒多變、憤世嫉俗或沉默寡言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父母不理解這些表觀行為背后的心理發育特點和孩子真實的內心感受,就往往為孩子的反抗和敵對態度感到憤怒、傷心和不知所措。

我喜歡和同學在一起,不愛和家長在一起,就有病嗎

小東是被爸媽逼著來到心理門診的。因為小東自上了初三開始,就不怎么和他們說話了,反而和同學們來往越來越密切,閑暇的時間大多是和同學在一起,而且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對爸媽的態度也越來越差。爸媽到學校了解情況,老師說小東挺好的,很陽光,人緣也不錯,沒發現什么異常。以前,都是媽媽帶小東去買衣服,現在變成小東和同學一起去買了。小東的零花錢越要越多。最近爸媽發現小東竟然和同學去了網吧,為此,爸媽對小東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小東解釋說只陪著同學去過一次,自己對網游并不感興趣,同學邀請,不能駁同學面子。爸媽擔心小東交友不慎,把自己毀了,給小東提出了很多規定,小東一氣之下摔門就走了,一夜未歸,也沒給家里來個電話。爸媽急得一夜未眠,他們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兒子越長越大,可心卻離他們越來越遠了。早上爸媽去學校門口“蹲堵”,發現小東和同學有說有笑的,爸爸幾乎是沖上去,把兒子塞進車里,帶到心理門診。小東一臉不服氣,在診室中大喊:“我喜歡和同學在一起,不喜歡和家長在一起就是有病嗎?”

專家解讀:孫凌說,在心理門診,這樣的場景經常會遇到。其實,這是青少年走向獨立的一種表現,是和他們的心理特點相一致的。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社會生活的中心從家庭轉到學校,這時,青少年需要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也希望能有人傾聽自己的話。而這種需求較少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滿足。因為父母往往覺得孩子的思想幼稚、不成熟,更多的是給孩子以批評、指導和要求。同時,父母大多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煩惱、困惑,使青少年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同齡人的思想水平差不多,對事物的看法有更多的共同之處,較容易產生共鳴。他們覺得朋友比父母更可信賴、更容易溝通,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順暢溝通彼此理解,才是親子和諧“王道”

給父母的話:當父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并有意回避自己,不愿與自己溝通時,就應該注意耐心傾聽子女述說的理想、看法、困擾和苦惱,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注意傾聽時不插嘴、不評論、不教訓;對子女不要過分嘮叨,多給子女以鼓勵而不是直接夸獎或責備;減少對子女過多的要求,在生活起居、服飾發型等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在管教子女方面,父母首先應該尊重子女的人格,讓孩子感到,父母是理解他們,關心他們的,并且準備分擔他們的煩惱,愿意根據自己的經驗給他們以指導。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發展到無法在家里協商解決的地步,可能孩子患對立違抗障礙,需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另外,青春期少年由小時候的依戀父母,向依戀同學、依戀朋友、依戀異性朋友轉移。很多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疏遠自己,表現出捕風捉影、過分擔心的焦慮心理,這會導致家長過分限制孩子,親子沖突就不可避免。建議家長與孩子分析產生矛盾的主要問題,并就這些矛盾訂立原則和處理協議,家長的焦慮減輕,孩子態度也會緩和。

給子女的話:青少年要珍惜父母的愛心和關懷,若父母的想法和你不一致,必有他們的道理。在與父母的溝通方面,子女也應做到以下幾點:主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愿及想法,消除潛在的誤解;不要在父母心情不好或很勞累時打擾父母;尊重父母的建議和指導,不隨意頂撞父母。當與父母出現比較嚴重的沖突時,不妨請第三者,如其他長輩,鄰里朋友,或專業人員幫助,避免使事情鬧僵。例如玲玲發型問題,在心理醫生的協調下,最終解決方案為不剪掉前面那一撮長頭發,但上學日要把它別上去,以免蓋住臉影響視線。這樣星期天玲玲還是可以梳自己喜歡的發型,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在與同齡人的交往方面,朋友可以增加自我了解,肯定自我價值,還可以舒緩情緒。另外,青春期的人際關系,也是青少年學習適應社會的一個過程。特別是在現代家庭里,獨生子女逐漸增多,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學習如何與別人建立關系、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學會扮演適當的社會角色,為將來的社會交往做好準備。而且青少年時期的朋友感情最為單純、真誠,這個時期所交的朋友經常是一生的朋友。但是交朋友也應該有所選擇,不僅要性情相投,還要有益于彼此的健康成長。如果發現自己交了一個壞朋友,就要拿出決心和勇氣,堅決離開他們。否則,在交往中受到他們的不良影響,這個責任只有自己來負了。(趙津)

孩子大了 爹媽得學會適應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