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西安9月4日電 (李軼群)第六屆中美健康峰會于2日在西安召開,本屆峰會主題為“創新驅動發展 邁向全民健康”,意在尋求并推廣創新醫療健康模式與科學技術,并以此促進全球健康事業發展。如何以創新技術來推動全民健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曹雪濤在做主旨演講時給予了詮釋,創新科技就是引領健康中國的有效途徑,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曹雪濤在發言中指出,醫學科技的創新發展最近出現了更加個性化、精準化、精確化的特點,還有工程技術的綜合交叉,從而有了新的技術體系,也有了更多的醫療手段,使得我們的醫療救治過程體現出了微創化、遠程化。特別是遠程醫療這一技術,對于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資源再分配和公平的可持續性、可負擔性這樣一個醫療模式的探索是相當重要的。在這樣一個發展趨勢下,國際醫學界出現了很多新的進展,這些進展又進一步推動了醫學科技對病人的可惠及性。

在談到對中國科技創新的展望時,曹雪濤指出,我們還是要著重前沿,交叉融合,要著重于對前沿科技的引領,以預防為主,建立完善的國家創新體制,推動國家醫學與健康高端智庫建設。

峰會期間,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院介入腎臟學科主任Steven Wu在談科技創新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時講到,沃迪康國際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了國內外實時的遠程醫療教學、手術指導、遠程會診,這不僅可以幫助國內醫院更好地引入國際醫療資源,也有助于我國分級診療制度的實現,特別是優質的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目標的快速實現,這為“健康中國”產業建設提供了國際化的解決方案。

中國醫學的發展離不開自身規律的探索,但是,真正的大的發展包括救治手段的進步,還是與理工科技的交融互動是分不開的,這方面的交叉融合使我們具有了更多的醫療手段,如解放軍總院的達芬奇機器人,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具備了這樣的設備,而且這種手術的智能化已經開始在很多醫院普及。

而3日下午在中美醫學科技前沿高峰分論壇上,作為峰會中的創新醫療技術代表之一的百慕迪再生醫學集團所研發的最新無創血管再生技術——“生命核”技術,通過生物電信號開啟了人體內的再生修復系統,使受損的血管再生修復,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分離粘連紅細胞,從而預防及改善一系列與血管相關的慢性疾病,為慢性疾病的防治增添了一種極為安全、有效的康復途徑,該技術還能改善睡眠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的進步,也包括大數據科學的出現和應用,使我們的醫學從醫療服務一直到病人的就診模式,還有健康促進和提升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些方面的改變有的是依賴于我們的醫療設備,包括一些可穿戴的移動設備,也包括我們現在的3D打印,使我們具備了很多的生物材料等等。總的來說,中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如同整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一個很大的進步,也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活力。

第六屆中美健康峰會亮點多:科技創新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