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洶涌而來的銀發浪潮,能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的老年醫學,本可以發揮學科優勢,成為老年人健康保障的主力軍,但現實中,其正面臨學科萎縮、學科載體薄弱、醫生數量嚴重不足等一系列突出問題。

專科越分越細,病區越縮越小

“上世紀80年代,醫院主要還是大內科的治療模式時,我們醫院就設有一個老年病區。”河北省邢臺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邢臺市醫學會老年學會主任委員魏慶民說,那時候的老年病科,心腦血管病、呼吸疾病、腫瘤都能治療,老年病科醫生也是全能型醫生。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呼吸、心臟內科、腫瘤等專科開始細分,對老年病學科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魏慶民說,大量的老年患者紛紛去專科就診,老年病科不斷萎縮。“醫院的老年病科縮減到了40張病床。目前,保留下來的老年病科以心臟病治療為主,又叫心臟內二科。其實,這在河北不是個例,很多醫院的老年病科都已經從好幾個病房縮成了一個小病區。”

北京醫院老年醫學部齊海梅則直言:“各專科都想把自己做大做強,不愿把骨干抽出來參與老年病綜合診治;受職稱晉升等體制影響,多數醫生也認為只有越專才越有發展,使得老年病科和老年綜合門診不僅難建立,即便建立了也不夠健全,很難發揮綜合優勢。”

據了解,雖然近些年來,各地陸續出臺政策鼓勵各級醫院開展老年病科,但老年病科的運行仍舉步維艱。2007年,北京所有醫院均取消了老年病區。對此,北京醫院院辦主任葉鵬認為,已取消的老年病區要想恢復特別困難,“必須根據老年人特點及其所患疾病的復雜性,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績效考核體系,進而落實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相應補償機制”。

算不算一個專科,能不能別虧本

魏慶民認為,老年病科與專科的發展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正因為兩者有交叉、重復,哪些患者適合在老年病科,哪些適合在專科,更需要界定清楚,應該盡快明確老年病科的收治標準。

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老年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肯尼斯·羅克伍德教授認為,老年醫學應該作為一個專科被認可。醫療技術如何在老年人身上更好發揮作用,也是老年醫學研究的方向。“先進的診療技術在年輕患者身上非常有效,在老年人身上則可能很難起效,反而會提高死亡率。因此,老年醫學應該更關注如何不去傷害老人,而不是先進技術。比如,以前僅有10%左右的80歲以上老人會接受心外科手術,現在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40%,這些老人到底需不需要接受手術,本身就值得研究探討。”

齊海梅也認為,老年病科醫生必須具備整套現代老年醫學的專科知識與技術,而目前我國多數從事老年醫學專業人員沒有正規老年醫學專科培訓,大部分是專科醫師轉老年病科,依然采用專科技術和理念診治老年病。由于老年醫學專業并不是醫院等級評審必設的專業科室設置,大量二、三級醫院中并沒有這一專業科室。截至2014年,全國三級醫院老年病科設立率不足10%。據悉,國內只有少數醫學院校開設了老年醫學本科選修課程,目前,老年相關執業醫師和注冊護士總數約2.5萬人,存在巨大缺口。

收費也是老年醫學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北京協和醫院國際醫療部內科醫生戴曉艷說,老年醫學科的治療,需要醫生花時間跟患者交流,綜合評估,而老年病科門診有的評估收費只有5元~10元。此外,老年病科醫生在治療上,對于藥物選擇更多是在做“減法”,以降低多重用藥風險。現行的診療費價格體系和醫院運行機制還沒有讓老年病科醫生的價值得到很好的體現。北京市和平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新全也說,如果按照現有的醫保政策和收費標準,醫院開設老年病科必然面臨虧損的風險。且北京現行的醫療服務收費執行的是1999年的標準,十幾年沒有變化。

不是不重要,而是不了解

“老年人到醫院看病,存在‘三多’現象,即:掛號多、看病科目多、檢查多。”齊海梅說,每個專科之間患者醫療信息和診斷過于獨立,容易造成檢查重疊、治療交叉、相互矛盾,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醫療支出,也會造成診斷過程中的復合研判嚴重缺失,出現病越看越多、越看越重等現象。而老年病科的“一站式服務”則可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北京協和醫院國際醫療部最近專門開設了老年整合門診。門診不僅開展老年綜合評估,還可對老年人心腦血管、呼吸、消化、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等常見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對癡呆、譫妄、營養、骨質疏松、便秘和尿失禁等常見老年問題進行診療和護理。

不過戴曉艷坦言:“到我們老年整合門診的患者現在還不多,這不是因為老年醫學不重要,而是因為不了解。”老年醫學還需要在業內外做更多推廣工作,特別需要主動加強對非老年病科醫生進行培訓。戴曉艷舉例說,有的老年患者進食容易嗆咳引發肺部感染,但又不愿放胃管,內科醫生也知道指導患者吃糊狀食物,但老年病科醫生來會診后,會告訴患者更多喂養的小細節,可以用小勺從嘴角一小口一小口慢慢主動吸食,患者接受良好。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不僅公眾對老年病科缺乏了解,即使是國內知名綜合醫院的很多專科醫生也并不是十分了解老年病科,在醫療圈內外推廣、普及老年醫學理念非常必要。

“如何用簡單明了的方法讓同行和社會了解和認識老年醫學,目前這一點做得還不夠好。”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寧曉紅醫生說,除了通過微電影等大眾傳播方式讓公眾更多了解老年醫學外,還可以通過有無老年科醫生參與治療的真實病例對比,反映兩者在治療思路、治療效果上差異,讓大家了解老年醫學的價值,讓真正需要老年醫學服務的老年人能夠獲益。(記者 王瀟雨 譚嘉)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