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張先生的父親患鼻咽癌過世。回想起父親最后的時光,張先生心如刀絞。“因為癌痛,70多歲的老父親整夜整夜哭嚎,難以入眠,疼痛幾乎摧殘了他的意志。”張先生說,“癌痛發作時,人真是沒有尊嚴可談。”

近日,由中國抗癌協會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組織實施的《全國百家醫院癌痛合理用藥情況調研》結果在京發布。調研顯示,我國的癌痛治療已有一定進步,但還有很多患者沒有得到及時、規范的診療,鎮痛類藥物使用情況并不理想。

調研歷時3個月完成,在全國17個省(市)的175家醫院開展,共收集癌癥病例7060例,其中癌痛患者1896人。調研顯示,在第一次疼痛發生后,僅有28%的患者在10天內就診,三成以上患者一個月后乃至半年以后才就診。而第一次因疼痛就診后,僅有35%的患者會在10天內得到治療,大部分患者接受疼痛治療的時間在一個月之后。

使用阿片類藥物是治療中重度癌痛國際公認的金標準。調研顯示,2012年-2015年,給癌痛患者提供阿片類藥物鎮痛治療的醫院從60.6%增加至76%,實施診療規范的醫院從28.6%增加至47.4%。但這4年里,實際接受治療的癌痛患者比例一直在11%左右徘徊。究其原因,患者及家屬觀念、顧慮副作用、藥品管理政策限制是三大限制因素,占比分別是24.18%、23.53%、17%。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指出,癌痛教育是癌癥診療中不容忽視的一環,應消除患者和家屬對使用阿片類藥物的認識誤區,提高醫護人員對癌痛規范化診療和重要性的認知水平,推廣舒緩醫學。

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規定,癌癥患者因鎮痛需長期使用麻醉藥品、一類精神藥品時,需申請“麻醉藥品專用卡”(簡稱麻卡)。這一制度已于2005年11月停止。

“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近40%的醫院仍要求給癌痛患者開具麻醉性鎮痛藥時建立麻卡。”中國抗癌協會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二軍醫大學上海長征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王杰軍教授說,“部分醫院對癌痛患者實行麻卡和疼痛專用病歷雙重管理,某些醫院開具麻醉性鎮痛藥時還要患者額外提供文件證明。”

調查還顯示,43.6%的癌痛患者出院時不能直接帶藥,要繞行去門診專門開藥。此外,根據調查,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相關藥品比例較低,僅為7.2%。“而恰恰是基層患者多,藥物缺乏已成為基層癌痛診療的最大障礙。”王杰軍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說:“國家于2011年開始推行的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工作效果明顯。數據顯示,在實施了癌痛規范化病房管理的醫院,新入院和門診環節的癌痛篩查評估分別覆蓋患者的98.1%和83.7%,明顯高于未實施癌痛規范化病房管理醫院的64.7%和70.6%。

但調查也發現,僅有15.4%的醫院設有專職護士,針對門診癌痛患者進行專項篩查和評估,28%的醫院對疼痛評估收費。

發布會當天還成立了蔚藍絲帶關愛癌痛患者協作組,協作組匯集學會、協會、醫院、媒體及企業多方力量,致力于癌痛教育。萌蒂制藥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王忠林介紹,蔚藍絲帶關愛癌痛患者大型公益活動今年4月啟動,9家腫瘤醫院參與,已為基層醫務人員開展520場癌痛規范化治療培訓活動,為2.2萬名患者及家屬推送了知識,并提供了咨詢。(記者 王瀟雨)

來源:健康報

癌痛治療還要邁很多坎兒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