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約有13萬中國女性罹患宮頸癌。
也許很多人對一個事實并不知情:宮頸癌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且可使用疫苗阻斷。
事實上,可預防宮頸癌的疫苗在10年前就已問世。但遺憾的是,這十年間,中國內地女性無法在正規渠道獲得這一“保命疫苗”。
更少為人知的是,尚未護佑中國女性的宮頸癌疫苗,發明人是中國科學家周健。
這一局面即將被改寫。7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希瑞適”上市,這是中國內地首個獲批用于預防宮頸癌的HPV疫苗。臨床試驗顯示,“希瑞適”可有效預防致病性最強的HPV16和HPV18型,正是它們引發了70%的宮頸癌。
這將使2016年成為一個分水嶺:每年吞噬眾多女性生命健康的宮頸癌,將從真實夢魘化為陳年往事。
中國科學家發明第一支HPV疫苗
2006年8月28日下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亞歷山大醫院,一對昆士蘭少年姐妹接種了世界上第一支宮頸癌疫苗。
“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將被永遠載入史冊。”9月2日,說起宮頸癌疫苗,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李冬秀頗為感慨,這是全球第一支可以預防癌癥的疫苗,它的問世,意味著眾多女性能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生命殺手”宮頸癌。
人們對于宮頸癌的談之色變,從一組數據中可見端倪: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宮頸癌是發展中國家女性第二大常見癌癥,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癥之一。
只是,或許你還不知道,世界第一支預防宮頸癌的HPV疫苗,竟是由中國科學家發明的。“每一位接種宮頸癌疫苗的女性,都應該感謝第一支疫苗的共同發明者中國科學家周健和澳大利亞科學家伊恩·弗雷澤教授。”李冬秀感嘆。
然而,想要了解宮頸癌疫苗的前世今生,還得從HPV與宮頸癌扯不開的關聯說起。
“HPV是人乳頭狀瘤病毒的簡稱,能增加尖銳濕疣、口腔癌和宮頸癌等的風險。”李冬秀解釋說,全球99%以上宮頸癌病例都是由HPV引起。在已知的百余種HPV類型中,大部分被視為低風險,與宮頸癌并無關聯,但有14種被列為高風險,幾乎可以導致所有宮頸癌。
“HPV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每個性活躍的女性都存在感染致癌性HPV的風險。此外,生殖器官接觸到帶有HPV的物品等,也有可能被感染。”李冬秀說。
“HPV感染在女性中較為普遍。”有數據顯示,性活躍期婦女HPV感染率約為50%至80%,并且感染時通常沒有任何癥狀,因此不會被察覺。若感染的是高危型HPV,則有可能引發宮頸病變甚至發展為宮頸癌。
由此,研制一種可以預防HPV感染的宮頸癌疫苗,顯得尤為重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上至少有2000多位科學家在研究HPV與宮頸癌,希望找到提取或制作這種病毒的方法。
來自中國的周健也加入了其中。在北京醫科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周健赴國外繼續開展HPV研究。1990年開始,他想要制造出外表類似HPV,但內核不含病毒DNA的病毒樣顆粒,這樣的顆粒可以像“稻草人”一樣,讓體內產生免疫反應,但又絕對安全。
1991年,周健所在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免疫與癌癥研究中心內,在實驗毫無進展的6個月后,周健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新方法:我們已經有表達和純化了的L1、L2(HPV晚期蛋白、病毒殼膜的主要構成)蛋白,何不把這兩個蛋白放在組織液里,看看它們能否合成病毒樣顆粒?
按照這個思路,將兩個現存的HPV晚期蛋白放在試管里。兩個星期后,他和同在一個實驗室開展研究的弗雷澤驚喜地發現:真的合成了一個病毒顆粒!
他們終于證實病毒樣顆粒能夠激發免疫反應。兩人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1991年第185期的《病毒學》期刊上,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制造病毒樣顆粒的實驗細節。
在那之后,他們證明病毒樣顆粒所產生的免疫反應足以讓它制成疫苗,得到了一家公司的支持,順利開始了大規模的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
可惜的是,周健并沒等到第一支疫苗問世,就在1999年因積勞成疾突然離世。七年后,2006年,由周健發明的宮頸癌疫苗面世。
現在,宮頸癌疫苗已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市,數億女性因此受益。
漫長的10年試驗期
“再也不用打‘飛的’去香港接種了!”宮頸癌疫苗即將在國內上市的消息一發布,立刻引爆了女性“朋友圈”。
目前,宮頸癌是我國15歲至44歲女性中的第二大高發癌癥,每年約有13萬新發病例。宮頸癌疫苗在國內正式上市,無疑為眾多女性提供了新的健康防護。
只是,難免會有人遺憾,這支疫苗來得未免太晚了些。
為何早已在國外上市的宮頸癌疫苗,相隔10年才登陸中國內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疫苗的臨床試驗遠比治療性藥物復雜,如果是治療性藥物,幾天或者幾個星期就能觀察到療效,而疫苗要經過長期的跟蹤隨訪,才能明確其預防作用。
另據《健康時報》報道,世衛組織采用“持續感染”作為HPV疫苗的臨床試驗終點指標,而中國藥品審評中心采用與歐美不同的療效終點指標,即需要發生癌癥或者出現宮頸上皮內2級以上瘤變,因此臨床試驗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收集到足夠的數據。HPV疫苗“希瑞適”能獲批,至少展開了不低于6000人的試驗。
正是因其特殊屬性及試驗周期長等特性,宮頸癌疫苗經過了更為漫長的試驗期——整整10年,才最終拿到入市“通行證”。
“有注射者出現腦神經功能損傷、失憶、血管堵塞、癲癇甚至癱瘓。”對于剛獲得“通行證”的宮頸癌疫苗,“朋友圈”里不僅有喝彩和歡迎,也有疑慮和擔憂。網上有人稱,這種疫苗可能有嚴重副作用。
“這些說法并不準確。”面對種種質疑,喬友林指出,HPV疫苗在全球做過大量臨床試驗,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驗證后,才被全面用于健康人群的接種。
“需要強調的是,在HPV疫苗臨床應用的人群中,有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性,但目前報告的不良反應并未證實與接種疫苗有因果關系。”專家稱,世衛組織對于目前上市的HPV疫苗的安全性評估已經完成,認為安全有效,并不需要對現有數據做進一步評估。
網上還有人稱,“此次獲批的疫苗不能抵御中國人最常見的幾種HPV病毒”。對此,喬友林表示,HPV有上百個類型,其中致病性最強的是HPV16和HPV18型,與約70%的宮頸癌有關。“此次在中國獲批上市的HPV疫苗,主要就是針對HPV16和HPV18型的二價疫苗,正是這兩個危害最大、我國宮頸癌患者最為常見的感染類型。”
9歲即可接種疫苗
此次在中國獲批上市的HPV疫苗,在我國注冊用于9到25歲女性接種,采用3劑免疫接種程序。
那么,什么人適合接種疫苗,什么年齡注射最好呢?
世衛組織認為,能獲得HPV疫苗保護的人群年齡為9至26歲,其預防效果與是否開始性生活,是否已感染HPV病毒相關,最適宜接種的年齡為11至12歲。
“接種年齡越小,保護效果越好。”李冬秀呼吁,接種宮頸癌疫苗一定要趁早,沒有HPV感染的人注射效果最好。只要孩子滿9歲,就可以接種疫苗,盡早獲得對HPV的保護性抗體,最大限度降低日后感染HPV病毒的風險。
“雖然對于年齡大的人群,效果會減弱,但并不意味著年齡大接種就沒有意義。”李冬秀表示,即使已經超過25歲、有性生活史,仍可考慮接種疫苗,來預防這兩種類型HPV導致的宮頸癌。
“男性同樣有必要接種HPV疫苗。”在李冬秀看來,雖然幾率較低,但男性也有可能受HPV感染,從而患上尖銳濕疣、陰莖癌、肛門癌等疾病。且受感染的男性可以將HPV傳染給性伴侶,所以接種疫苗對男性來說,也是有意義的。
“千萬不要認為,注射了疫苗就能高枕無憂。”李冬秀強調,任何一種HPV疫苗,都不能預防100%的宮頸癌。以目前我國批準上市的二價疫苗為例,只能預防占比約70%的高危型HPV16型、HPV18型宮頸癌,這樣來看,最起碼有30%的宮頸癌是無法通過現有疫苗進行預防的,因此不能保證打了疫苗之后將來不會感染其他高危型病毒誘發的宮頸癌。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已經上市的疫苗都是預防性的,不具有治療作用。“對于已經感染了HPV病毒的女性來說,打疫苗并不能消滅HPV病毒。對于已經發生的宮頸癌或者癌前病變,疫苗也沒有任何治療作用。”
李冬秀提醒,防治宮頸癌的最好手段,除了及早注射HPV疫苗外,決不能忽略定期做宮頸篩查,包括常規婦科檢查、宮頸細胞學檢查等,不能因為打了疫苗就減少篩查次數。(記者 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