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鮮奶由于對儲存條件要求高,保質期短,一直被視為本土奶業對抗進口品牌的最后防線。記者線上線下調查發現,包括巴氏奶在內的進口液態奶已經大舉進軍中國,但有意思的是,與本土巴氏奶5天~10天的保質期相比,進口巴氏奶保質期卻在15天以上,最長的達45天。其中有一種澳洲鮮奶,在該國保質期為7天,但賣到中國,保質期就延長至21天

到底是出口到中國的奶品質更好,還是中國的保存環境更適宜,消費者適應能力更強,抑或還有其他難以言表的原因?消費者有知情權和監督權,應該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但是,進口鮮奶的保質期似乎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成為一本糊涂賬。有的進口奶標注的殺菌技術非常模糊,有的給出了一些不倫不類的非規范殺菌說法,還有的雖然標注了某些殺菌技術,但企業并未嚴格按照標準操作。對于進口奶保質期超長的原因,就連國內很多生產經營巴氏鮮奶的業內人士也在“猜”,而普通消費者面對這些問題時就只能霧里看花了。

為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監管部門應該揭開進口奶保質期的面紗,給出有關進口奶殺菌技術和保質期限的準確答案。首先,要求奶制品境外生產商或進口商、經營商在商品上標明規范的殺菌技術,對殺菌環境、殺菌流程、殺菌效果做出說明,對保質期進行解釋,將殺菌不規范或標注不符合要求的奶拒之國門之外;其次,參照國際慣例,以確保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為標準,針對進口奶的不同品種,設定保質期上限,避免保質期設定的隨意性;再次,在海關、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加強對進口奶的檢測監管,把住食品安全關。如此一來,消費者才能明明白白消費,奶業市場也才能有公平的競爭環境。(李英鋒)

(來源:健康報)

進口奶保質期不該成為糊涂賬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