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秋風在送來涼意的同時,也把很多人吹得“如坐針氈”。有些人在天氣突變之際,會突然出現虛弱乏力,極易激動,產生厭倦、失眠、頭痛、惡心、氣短、心悸等一系列癥狀。一旦天氣轉好,上述癥狀居然不治而愈。有關專家歷經多年研究,終于揭開了“怪病”之謎——原來,這是“氣象過敏癥”惹的禍。

——揭秘——

3種氣象要素可引發過敏

現代醫學已證實,單種致病因素難以使人致病,必須配合氣候因素,即氣候是引發疾病和導致疾病癥狀加重的決定因素。世紀壇醫院變態反應科副主任莊嚴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氣候主要取決于氣溫、濕度、氣壓、沙塵暴、霧霾等多種氣象因素,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氣溫、濕度和氣壓3種氣象要素。當氣象變化時,氣溫、濕度等氣象要素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反映到大腦,使腦垂體分泌出相應的激素,以維持天氣發生轉折變化的機體平衡,當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下降時就會產生“氣象過敏癥”。

而秋季是氣象條件變化顯著的季節。莊嚴解釋說,一方面,與夏季相比,秋天的氣溫和濕度有所降低,氣壓則有所升高,這會影響人體細胞的攝氧量;另一方面,秋季也是天氣變化比較大的季節,冷暖空氣時常交替入侵,氣象要素變化比較劇烈和頻繁,最易引發較為嚴重的“氣象過敏癥”。

——調查——

久居城市更易過敏

據世界變態反應組織報告,全世界有30%—40%的人被過敏問題困擾,有數億人患過敏性鼻炎,有3億人患哮喘,過敏成為全球第六大疾病。

莊嚴認為,過敏性疾病的增多與長期、持續的環境因素有關。有統計表明,城市居民比鄉村居民、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現“氣象過敏癥”。在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人對天氣變化敏感,并且跟年齡有關。青少年對天氣敏感者約占1/4、壯年為1/3、老人則升至1/2。女性比男性更敏感,可占總人數的1/2,而男性約為1/4。

究其原因可能與城市居民長年生活在高樓大廈、深居簡出舒適穩定的安逸環境有關。而女性生性感覺敏銳,能覺察到激素分泌的微弱變化,加之女性分泌的激素少于男性,故而她們對氣象環境因素的調控能力比男性差。

——追問——

過敏癥為何只發于春秋

莊嚴說,“氣象過敏癥”只存在于春秋兩季,這和花粉有密切的關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空氣花粉的飄散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是春季(2月—5月),以樹木類花粉為主;第二個是夏秋季(7月—11月),以草本類花粉為主。春季的花粉致敏性較弱,夏秋季的花粉致敏性則較強?!耙话愣际橇⑶镩_始,處暑達到高峰,白露開始下降,基本持續一個月左右。”

中國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會長、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尹佳教授也透露, “立秋”后的3個月內,全國數以千萬計的人群將被眼睛癢、鼻癢、噴嚏、流鼻涕、鼻堵、咳嗽、憋氣、喘息所困擾。

——應對——

找到過敏原采取回避措施

那么如何避免這惱人的“氣象過敏”呢?

專家表示,及時了解環境和天氣因素,預防過敏原的傳播,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過敏。

比如,盡量減少外出,使花粉吸入量降到最低限度。在戶外活動時戴紗巾、口罩等做好防護措施。另外,居家生活中,可關閉門窗,需開窗通風時可掛濕窗簾,以阻擋或減少花粉侵入。此外,還要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不僅要少食刺激性食物,還要慎食野菜以及減少高蛋白飲食的攝入,增加預防性食物的攝入量。

除了做好預防外,莊嚴建議,有過敏癥狀的患者應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測,找到過敏原并采取回避措施,過敏的癥狀就會立竿見影地消失。(記者 李 穎)

氣象是如何讓我們過敏的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