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崔元苑)近日,中國烹飪協會舉行“2016(第20屆)中國快餐產業大會”,來自國內外約300家快餐企業的代表匯聚一堂,共論產業發展、分享成功經驗。
“十三五”時期為我國快餐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烹飪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全國餐飲收入19567億元,同比增長11.2%。而作為最接地氣、占餐飲整體份額最大的一個業態,快餐的大眾剛性需求程度最高。
隨著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健康觀念的提升,大眾快餐的市場需求主體更加年輕化、知識化、市場化,對快餐產品的購買從注重價格到青睞品牌,從單純便捷到講究營養,從線下消費到線上線下相結合。那么,在“互聯網+”時代,連鎖快餐品牌如何運用大數據創新經營管理,尋求市場新的生機和突破?如何破解“四高一低”常態困境?與國外同業相比,我國快餐行業需要借鑒哪些經驗?快餐企業如何在“智慧餐廳”上有所作為?
美國熊貓集團創始人程正昌:用開放的視野做中餐
程正昌將中式快餐成功推廣到美國、墨西哥、韓國和迪拜,現已達到1800多家門店的連鎖規模。如今,熊貓快餐被美國媒體稱為“無人不知的中餐”。他認為,餐飲企業的領導者更是一名教育者,在于啟發每一位員工的潛在能量,指引方向、設定目標、提醒就好,不要束縛員工的手腳。
快餐看似進入門檻低,實則不然,快餐經營是一門藝術,相處的藝術。快餐不僅要快,東西要好,還要對顧客好,表達的方面更要好。作為老板,要用心學習,對行業有足夠的了解,用開放的視野去做,看到別人,提醒自己。做中餐不能只知道埋頭苦干別,把自己框住了,要“抬頭游泳”,有覺察力,看到自己可以改變加強的地方。
嘉和一品董事長劉京京:“智慧餐廳”不是一蹴而就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連鎖快餐品牌如何運用大數據創新經營管理,劉京京有自己的理解。她認為,快餐業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嘉和一品深深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用信息化管理指導企業各項運營,比如菜品的優勝劣汰,食材的精準訂貨,人員的管理。
劉京京認為,做快餐產業,不能只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分析現狀、趨勢和需求,運用科學的方法技術,提升管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我們可以直接獲得顧客需求和喜好,提高對消費者需求的敏感度。
智慧餐廳,實則就是餐飲+互聯網。“在實施‘智慧餐廳’系統開發的過程中,要進行充分的調研和論證,精準地投入,堅定地推行,提升員工的認識高度,加強對員工的培訓,這樣才能在有限的空間做無限的生意。”劉京京說。
聯合利華飲食策劃資深連鎖客戶總監曾德銘:利用互聯網+ 精準把握食客需求
曾德銘介紹說,聯合利華最新的食客調研發現,對于中餐,菜品種類和就餐環境是需要不斷優化的方面。近年來,大眾對中式快餐的偏好越來越高,外賣的比例很大提升,外賣在價格,人均消費方面非常具有競爭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互聯網+,幫助快餐企業更快找到散落在各個地方的大數據,因為,單一餐廳單純看菜單點擊率,人均消費,所獲得的資訊有限,我們需要對數據做串聯,通過類似支付寶等工具,獲得消費者的標簽,從而更精準、更敏銳地把握食客的方向。”他說。
如今的大眾快餐,除了快捷,更加注重營養健康,他介紹說,在新加坡,政府提倡低熱量食物,鼓勵餐廳生產熱量低于500卡的餐食,可以將健康食物標簽放在上面。這樣無形中更好地引導消費者飲食的健康方向。
慶豐包子鋪總經理高文慧:用好大數據,與企業實踐相結合
在這屆快餐產業大會上,高文慧最關注的是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對老字號經營管理的深度變革。對于大數據的運用,高文慧深諳其道。她介紹說,首先從源頭實施數據化管理,就采購系統而言,比如慶豐熱銷的豬肉大蔥包,每年需要約600噸的蔥,蘸料中的蒜料每年需要約550噸,這些都實施訂采訂銷訂做,慶豐已經在全國設立采購基地,比如青菜、香菇、木耳基地。
然后在企業管理上,全國的店面已基本實現遠程監控,因為傳統靠督導團隊的管控是不可持續的,每個月的數據,工廠數據、店鋪消費者的數據,出餡報表,銷售數據都能作為企業經營決策的依據。
最后在產品創新和食客健康需求上,高文慧舉例說,在配合政府食品健康的活動中,有一款熱銷的三鮮包要進行“減鹽”,通過數據化,走訪消費者,分析消費群體,掌握低鹽年齡段占比,來確定減多少合適,減鹽1個月之后,發現其銷量并沒有降低,有效地順應和引導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
她認為,數據是工具,關鍵是怎么用好,怎么和企業實際結合起來。
上海仙視(電子云餐牌)董事長王鵬:電子云餐牌 助力“智慧餐廳”
實施“智慧餐廳”,先進的硬件設施是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對于連鎖快餐企業,更改價格、菜品等內容,2秒內就能解決,這就是“智慧”。王鵬介紹說,像電子云餐牌這類工具產品的推廣和應用,無疑讓中式快餐上了一個臺階,這類工具可以幫助快餐品牌的菜品呈現更加漂亮,價格更加吸引人。如今,老娘舅,鄉村基以及上海的咖啡廳已經都在應用這類硬件產品。相信,這類技術在未來的快餐產業一定是有更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