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我們都有“網絡人格”印記

在網絡時代,人們有寬松的條件,依據自己的內心活動來表達,甚至投射出自己復雜的情感。受網絡生活的影響,人們或多或少都會留有網絡生活下自己的人格印痕,而一些人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的人格表現完全不一,判若兩人,現實中是一種人格,網絡中又是一種,對此,有人甚至提出“網絡人格”的概念加以研究。

人格是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思考方式,不僅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價值觀、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征的群集,具有穩定性、系統性的心理特征的綜合。現在,網絡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空間”,人們也產生了全新的應對方式,長期按照網絡行為模式去組織生活、規范行為,就可能導致心理層面認知、情感、行為的模式化,形成網絡生活下具有的人格特征。有些人群,如網癮患者、癡迷游戲的人、IT從業者等,其網絡印痕可能就更深。

人格是非常復雜的心理元素,操作性定義的確立很困難。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于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存在很多的理論,而心理學家們通常只是從外在表現上概括地描述人格,廣泛使用人格大五模型,包括外向性、神經質性、和善性、嚴謹自律性和開放性。人格的大五模型被稱之為人格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這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從這個角度來說,盡管網絡充斥我們的生活,人格系統也會受到影響,但因為人們復雜的認知、行為活動及其人格系統,網絡目前對人格系統的影響尚只是一小部分。

從網絡人格不多的研究發現,網絡人格通常是指那些在網絡生活上表現出與現實完全不一樣的人格特征,且不同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具有穩定性、恒定性、不易變形,類似現已形成的人格類別,如多重、雙重人格等。網絡人格的重點似乎在于,人們為何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人格呈現,這類人群通常與現實脫節、情感僵硬、易激惹、注意力狹窄、固執等,解決他們因不恰當使用網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重中之重。

網上過于掩飾自己隱患多

“我現在根本離不開網絡,工作時得用電腦,下班后忙著看視頻、打游戲,還經常逛社區參加各種話題討論。我在網上非常張揚,說的話常常也不是真心話,現實生活中的我不是這樣的。網絡人格和現實人格差別太大,有時感覺很暢快,有時心里很壓抑,怎么會這樣呢?”這個網友的困惑和面臨的問題很有代表性。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現實人格與網絡人格差距越大的志愿者,社會聯結度越低,壓力感越強,越容易焦慮和抑郁。研究人員征募了164名18歲至55歲的志愿者,讓他們填寫多份調查問卷,第一份評估他們的謙恭、情緒化、外向程度、親和度和責任心,表明的是個體現實人格;第二份了解他們在社交媒體“臉書”上表現出來的上述特征,用來作為網絡人格的評估;第三份評估他們的焦慮、抑郁、主觀幸福感和社會聯結程度。研究人員說,在臉書上真實地表現自己,不過分渲染情緒的人,產生的壓力較小。而且,在社交媒體上真實地呈現自我可以產生積極的心理作用,包括增強自尊和主觀幸福感、促進心理健康、減少消極情感。

此項研究中,評估在社交媒體“臉書”上表現出來的謙恭、情緒化、外向程度、親和度和責任心等指標,代表人們在網絡生活的人格評價或稱為網絡人格。有些人人格具有多重性,不同情況下有著不同的表現或人格傾向,很難改變,也會帶來更多困擾。

“人格”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古希臘有個著名的戲劇演員,使用面具來掩飾自己的臉部缺陷,同時還通過面具來體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后來心理學家就借用“面具”一詞來表示人格,意思是說,生活中人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后面還有個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一般來講,網絡上的自己與現實是有所不同的。網絡人格更多是在主觀地構建一個脫離現實的“自我”,比如現實中是中規中矩的人,很可能在網絡中表現的行為是“不羈”、“叛逆”甚至“極端”。網絡呈現具有匿名性、隨意性、自然性、安全性、時間充裕、追求社會贊許性等諸多特點,因為避免人面對面交流,較少情感卷入,所以顯然相對輕松。然而,如果網上過于追求社會贊許,掩飾性越多就與現實差距越大,越難以自然地反映真實的自我,人的焦慮體驗可能就越重。

如何走出“網絡焦慮”陰影

高強度地使用網絡使人們很容易患上網絡焦慮。網絡生活一旦中斷,或預期受到影響,人們就會感到無所事事、極度不適,擔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害怕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繼而引發精神、生理上的反應,甚至出現失眠、頭痛、食欲下降、焦慮等癥狀。短期的焦慮如同傷風感冒一樣正常,對身心、生活、工作沒有什么大的妨礙,而長期的焦慮會誘發疾病。合理使用網絡,不被眾多的信息所左右,是化解焦慮的最主要辦法。你不妨試試以下這些辦法:

盡量忽視焦慮帖 網絡成為如今人們最好的“吐槽”空間,焦慮、怨氣和怒氣得到了最大的釋放。買房焦慮、職場焦慮、婚姻焦慮、生育焦慮……類似的“焦慮帖”或不良情緒并不鮮見。現實壓力加上人們的盲從效應,可能導致“焦慮帖”在傳播過程中,問題被嚴重化和放大化,引發更多人有焦慮體驗或出現集體焦慮,加重了“焦慮帖”網傳程度。有調查表明,55.9%的人認為“焦慮帖”會降低幸福感,53.9%的人覺得它會激起更多人的消極心態和情緒,甚至有焦慮、不安體驗。

看了權當沒看見 身處網絡信息爆炸時代,“看不見”、“視而不見”很難。這里主要的是想提醒:正視網絡社會、網絡使用中發生的一切合理與不合理的現狀和法則,忽略那些沒用的、有害的信息,求得網絡使用最佳利益化。

學會取舍,不過多思索 網絡信息什么都有,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不要讓自己成為承載負性輿情的垃圾桶,學會選擇、學會取舍,不要過多留下心理印痕。因為網絡信息需要甄別,有些東西也許不能反映事實真相,過多的心理投入是不合時宜的。

(作者:北京回龍觀醫院徐東)

延伸閱讀:

你是否患上“網絡焦慮癥”

如果你有如下表現,就有較高的網絡焦慮的風險:

1.總要檢查手機,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樣。當發現沒有人來電或來短信時,有很大的失落感。每天多次反復檢查郵件。

2.當因為某種原因不能上網時,整個人極度焦慮難受,恨不得變成超人飛到有網絡的地方。

3.下意識地登錄無聊網站搜索無聊圖片,不由自主、樂此不疲,喜歡享受這類膚淺的快感。

4.總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當別人問到某個信息自己不知道時,情緒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5.喜歡網絡生活勝過真實的生活以及人際交往。

6.喜歡跟帖以及同人討論無聊的八卦新聞。如果網上沒有新的好玩信息出現,情緒會受到影響。

7.玩電腦游戲的時候會有一種強烈的滿足感,不斷延長游戲時間,但現實生活中覺得自己一團糟。

8.經常容易自我貶低、自我吹噓,處世比較極端,不容易妥協。

網絡與現實越分裂越焦慮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