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患者數量正在不斷攀升。

國際阿爾茨海默癥聯合會21日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受癡呆癥影響人數已達4700萬,并且這個數字到2050年還會翻三番;但即便是高收入國家的患者目前也僅有約一半人得到診斷,中低收入國家得到診斷的只有十分之一或更少。另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患病人數已超900萬。

  病因不明:患者大腦漸漸萎縮

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老年神經變性專科副主任、廣東省神經康復學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專業委員會主委劉軍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癥也稱老年癡呆,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抽象思維和計算力損害、人格和行為改變等。患者的大腦會出現因神經元變性、丟失而引起的腦萎縮、神經元纖維纏結等變化。

關于阿爾茨海默癥的病因迄今尚不明確,可能為多因素參與,例如遺傳、環境、老齡、代謝、頭部外傷史、雌激素缺乏等,是通過多種途徑所致的慢性復雜的病理過程。關于發病機制,目前學界多數認為是大腦內部一種蛋白的生成與清除失衡導致了神經變性和癡呆的發生。

劉軍分析,年齡是阿爾茨海默癥最大的危險因素,年齡每增長5—10歲,患病率即增長一倍。在65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中,患病率為5%;超過85歲,患病率增加到25%;95歲以上的老人中患病率高達60%。

  女人更易患病?可能只是癥狀更突出

人們觀察到一個現象: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中,女性似乎比男性多。我國流行病學統計數據也顯示,老年癡呆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歲以上婦女患老年癡呆通常是相匹配男性的2到3倍。

劉軍指出,女性發病率高,可能是由于女性平均壽命普遍比男性長。另一方面,研究顯示,女患者的表現與男患者多有不同,癥狀更為突出。而男性得此病,早期癥狀更為隱蔽,因而給人的感覺是“女人更容易得老年癡呆”。“女人和男人的大腦結構不同,男性大腦容積大于女性,能更好地耐受老年癡呆的病理改變。”劉軍指出,研究顯示,當男女具有相似的病理改變時,女性更容易獲得臨床診斷。

在被診斷為老年癡呆的人群中,男女也有明顯的差異。從發病年齡來看,男患者較早,女性較晚。從受教育程度來看,男患者更高,女患者更低。從病程來看,男患者較短,女患者較長。從典型表現來看,男患者可能先出現行為異常,然后出現記憶力下降。而女患者往往首先表現為記憶力下降。

研究也發現,老年癡呆與基因有關,父母是老年癡呆患者,子女患病風險要高于普通人,且發病年齡可能早于65歲。

  老人有九大癥狀 或因阿爾茨海默癥

劉軍指出,阿爾茨海默癥主要有認知功能減退、生活功能下降及精神行為異常等九大臨床表現。

1.記憶減退。記憶減退是阿爾茨海默癥最主要的癥狀。患者早期可出現近期記憶障礙,遠期記憶保持較好,如不能記憶當天發生的日常瑣事,記不得剛過做的事或剛講過的話……病情后期則可影響遠期記憶,表現為童年的事記不清楚,以前掌握的外語水平大大下降,甚至連自己的兒女也不認得。

2.學習能力下降。阿爾茨海默癥的病人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常常明顯減退,對于新事物失去學習的主動性,自然地產生抵觸、倦怠,從而影響患者的學習能力。

3.走失。患者常出現定向力障礙,由于定向力障礙,患者常常不認得家門,導致走失。在房間里找不到自己的床,辨別不清上衣和褲子以及衣服的上下與內外……到了后期,連最簡單的幾何圖形也畫不出來。患者甚至不會使用筷子、調羹等日常用具。

4.算錯賬。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早期出現計算速度明顯減退,稍微復雜一點的計算就無法完成。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明顯計算力下降,常弄錯物品的價格、算錯賬、付錯錢,最后連最簡單的加減計算也完成不了。

5.失語。患者最初表現為說話嘮叨重復,聽者不知所云。當病情進一步惡化,患者就會出現自說自話,所說內容雜亂無章,或者答非所問。晚期患者出現緘默少語,喪失閱讀能力,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下降,無法通過文字獲取信息,最后出現完全性失語。

6.情感障礙。患者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思維情感障礙,表現出大腦思維混亂,不論大小事情都會糾纏不清,同時出現情感遲鈍,對人淡漠,漠然無表情,但有時又會出現如小兒樣的歡欣和極度夸張的程度,表現得喜怒無常,有時患者會出現幻聽、幻視等幻覺。

7.性格改變。多數患者性格改變表現為原本樂觀開朗、和藹可親的老人,逐漸變得自私、主觀,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慮、多疑。還有一部分人表現為性格孤僻。

8.行為障礙。患者早期表現為以遺忘為主的行為障礙,如好忘事、遺失物品、迷路走失等。中期多出現為與思維判斷和個性人格改變相關的行為異常,如不分晝夜,四處游走,吵鬧不休,不知冷暖,衣著混亂,不辨穢潔甚至有性欲亢進的傾向。

9.行動障礙。癡呆晚期病人會出現行動障礙,表現出動作遲緩,走路不穩,偏癱甚至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不能自主進食等晚期癥狀。

  預防癡呆:不妨采用“地中海飲食”

劉軍提醒,目前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效果不明顯,預防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在多倫多舉行的全球阿爾茨海默癥年會上,有多項新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新的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而運動可延緩該病導致的記憶力下降。

地中海飲食,是泛指希臘、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南部等處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以蔬菜水果、魚類、堅果等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這些居民心臟病發病率很低,普遍壽命長,且很少患有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現代病。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發生中風和記憶力減退的風險。

此外,最新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荷蘭、瑞典和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阿爾茨海默癥病例增速出現放緩甚至逆轉,比如,《自然·通訊》今年4月刊載的一篇調查文章說,2015年英國新增20.9萬個阿爾茨海默癥病例,遠低于1991年根據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趨勢所預期的25.1萬個。這一趨勢的出現原因暫不明確,但有研究人員指出,心血管健康改善,更好的降壓、降膽固醇藥以及腦部刺激,或許對控制阿爾茨海默癥病例增加起了作用。

劉軍說,阿爾茨海默癥目前治療困難,但及早發現和規范治療可減輕病情和延緩發展。因此家人應幫助患者積極就醫。(記者 任珊珊)

  【鏈接】

  中風后癡呆:多為血管性癡呆

在65歲以上人群發生的癡呆中,除了老年癡呆即阿爾茨海默癥,還有一種是血管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多與相關腦區的出血、梗塞有關,而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中,出現血管性癡呆的幾率也非常高。血管性癡呆很容易與老年癡呆混淆,兩者的治療方向、效果也不同。

“老年人往往有血管病變,而血管性癡呆大多伴隨中風的發生而出現,可輕可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陸正齊教授指出,血管性癡呆的早期癥狀與阿爾茨海默癥類似。例如,近期遺忘、出現妄想、容易走失等。但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癥也有明顯差別。阿爾茨海默癥的病情會持續加重,而血管性癡呆的發病更為突然,常伴有肢體活動障礙,例如走路不穩。有些人會出現視空間障礙,例如穿錯襪子和鞋,不能鋪桌布和床單等。血管性癡呆病程多呈階梯式發展,即較長一段時間病情穩定,不惡化甚至好轉,頭顱CT和MRI顯示大腦有程度不等的缺血灶或出血灶。

在治療上,阿爾茨海默癥和血管性癡呆也并不相同。前者至今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阻止其發展。而后者只要及時采取對癥治療,伴隨肢體活動障礙的恢復,智能障礙可以部分或基本恢復。如果拖延治療,情況也會越來越糟。

九大癥狀 警惕阿爾茨海默癥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