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25日是世界心臟日,世界心臟聯盟確定這個日子是提醒人們關注心臟健康,有的心臟病或許本身一時不會奪人命,但危害也不小。比如正常人心跳每分鐘約60次至100次,如果患上一種常見的心臟病,人每分鐘的心跳可達200余次,導致這種心律失常的疾病就是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房顫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房顫引發的腦中風。

高齡+心血管病 離“房顫”很近

我國有約一千萬的房顫患者,房顫病人的中風率比普通人高5倍。在所有的缺血性中風病人、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腦血栓病人中,約有兩成是房顫造成的。

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馬長生教授說,一些心血管病加上年齡大,增加了房顫發病的幾率。預防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也就是預防房顫,包括心臟病、肺病、糖尿病,以及腫瘤等。對于房顫本身的治療,一是緩解癥狀,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二是做導管消融手術,把房顫治好。切不可忽視的是,房顫中風風險大,因此大多數患者需要同時接受預防中風的抗凝治療。

如何發現“房顫”

馬教授建議:75歲以上,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心血管病的老人,可做一個心臟彩超、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來篩查房顫。

房顫中風:更快更重

房顫中風的致殘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其他原因導致的中風,半數房顫中風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

一般的中風發病相對較慢,多是指動脈粥樣硬化、顱內動脈等引起的中風。而房顫引發的中風往往更快,有時病人正說著話,胳膊、腿就不會動了。這是因為房顫中風往往是大血栓,多在心臟里的左心耳內形成。房顫發生時,心房雖迅速顫動但卻不能有效地收縮,心臟內的血液不能完全排出,留在左心耳內的血液容易凝聚形成血栓。一旦脫落,可能迅速造成栓塞,引發中風。

房顫病人一旦中風就不好辦了,最好進行“抗凝”治療,也就是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塊,來預防中風發生。如果發生中風,最可靠的就是在4到6個小時的黃金搶救時間內溶栓。

堅持“抗凝”預防中風

馬長生教授說,治療房顫的同時也要預防房顫引發的中風。長期以來,預防房顫引發的中風使用的抗凝藥物是華法林。不過華法林需定期監測凝血指標,以調整用量,出血風險也較大。目前已有新型口服抗凝藥,如達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可將房顫病人中風風險減少三分之二,除了不用抽血化驗和監測凝血,還可減少致命的大出血和腦出血幾率。但需要提醒患者的是,一旦經過醫生確認需要抗凝治療,不可隨意停藥,否則易加大中風風險。(記者 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