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世界心臟聯盟確定,2000年9月24日是第一個“世界心臟日”。從那以后,每年9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便被定為“世界心臟日”。今年的9月25日是第16個“世界心臟日”。
然而,大多數人對心臟病卻不了解。哪些是心臟病高發人群?人們對心臟病有哪些誤區?成都市三醫院心內科主任蔡琳和專家丁尋實作了詳實的解讀。
成都市三醫院心內科半年來收治的患者數字表明,在6個月時間里,心內科共收治214名以急性胸痛為表現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較上年同期上漲了20%。其中 66 例為急性心肌梗塞,64例施行急診冠脈支架手術。年齡分布上,40歲以下年輕化及75歲以上老齡化發病人群明顯提升。
從職業上分析,高發人群職業包括司機、警察和老總。蔡琳介紹,這三類職業中,司機發病的潛在因素是久坐,好煙酒的人數較多,警察是因為生活大多都不規律,而老總們則大多因為高壓、情緒波動、飲食不健康。“合理飲食作息是預防關鍵,而急救發現就診是治療關鍵。”蔡琳提醒,12小時是心臟疾病發生后治療的黃金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再治療會非常危險。因此,提醒市民在發生類似狀況時應引起警惕,避免耽誤搶救時間。
國慶節大假馬上就要到了,利用假期出游是不少人的選擇,不過就是因為耍得太“嗨”,有人就因此進了醫院。“大假前后收診的心梗患者明顯增多,這跟玩過頭有很大關系。”心內科專家丁尋實特別提醒,過度勞累和情緒持續劇烈波動均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假期娛樂切記“悠著點”。
走出心臟病的誤區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心臟病存在諸多誤區。蔡琳說,這些誤區有可能會對心臟病判斷產生不良影響。
誤區1:心絞痛就一定會痛。
典型的心絞痛是陣發性的前胸壓榨性疼痛,常常發生在勞動或情緒激動時,通常持續數分鐘;也可以僅表現為胸悶、窒息感等,癥狀逐漸加重,幾分鐘內可放射至左肩、頸部、腹部等。
誤區2:胸痛都發生在胸骨后。
典型的心絞痛主要疼痛部位是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區和左上肢;部分人表現為咽喉痛、左肩或雙肩痛、頸部痛和上中腹痛等。
誤區3:情緒或活動不會誘發胸痛。
勞累、興奮、發怒、激動、受寒等,都可能誘發心絞痛,特別是飯后、氣候寒冷或在冬天刮北風的天氣仍在外面活動,更容易使胸痛發作。這也是心絞痛的重要特征之一。
誤區4:胸痛持續時間會很長。
典型的心絞痛發作常為3-5分鐘,通過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緩解。如果劇烈胸痛持續時間在半個小時以上不能緩解,可能是發生了心肌梗死或主動脈夾層,需要立即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