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對藥物、食物,運動健身的手段,都心悅誠服、甘之如飴的時候,身心才能合一,才是心理的減負。
養生不等于健身,與后者相比,養生的人文含義多于科技含義,從某種程度上講,身體與情懷,健康與境界是互相造就的,養生養的是世界觀。
首先,“養生”是“養成好的生活方式”的簡稱,而生活方式是由性格和素養決定。現在的疾病或健康問題,少有單純生理性的,除非是感染或外傷,其他無一不身心相連,從這個意義上說,養生甚至是世界觀、價值觀的修正。
我遇過一個病人,四十幾歲,女性,她總覺得自己得胃癌了,拿著各種醫書和自己的癥狀對照,還為此去了多家醫院,做了各種檢查,但每次拿到別人慶幸的“未見異?!痹\斷書,她都覺得是誤診,是儀器有問題,我見到她時,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5、6年,那之后不久,終于在胃里發現了腫物。
她當時一下子就放松了,似乎她的生命就是為了等待、證實某種災難的最終到來,這簡直虧透了!在災難發生前五六年,她已經開始“預支”災難了,很難說不是這種“預支”帶來的壓抑和緊張,最后把胃癌坐實。究其病因:她太不懂得珍惜當下了!而且是把對未來的惶恐,過成了當下。
從她,我想到了那些習慣“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得隴望蜀的人,即便他們的目標看似積極,不過是不同于這個病人的另一種“預支”罷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上火”,根結就因為欲望太多,被“預支”的未來攪和得心不靜,由此“上火”,再由“上火”傷陰,直至與中醫“奉陰者壽”的養生大法,背道而馳。對他們來說,養生哪里是吃什么不吃什么的問題?真該是想什么不想什么的問題!
其次,養生僅僅是四五十歲人的事,年輕人身體好,養生不是“剛需”,這是養生的又一個誤區。既然養生是習慣的培養,就要從年輕時開始,就像“麥當勞”“肯德基”進中國,先打孩子的主意,一生的習慣養成保證了美國人的巨大商機。
另一個原因是,疾病的發生非一日之功,以癌癥為例:癌細胞是身體正常細胞變壞而成的,所以,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但需要積攢成10的7次方個癌細胞時,才能形成可見的癌腫,這個積攢的過程可以幾年甚至十幾年乃至更長。你可以理解為,我們每一天都在向癌而生,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每一天都在做防癌的事,決定最終結果的,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從二十幾歲開始養生,就可以盡早干預癌細胞的積攢,遠比抽了三十年煙才戒的人,離癌癥要遠得多。只可惜,這一點,了解容易但做到很難,所以,古往今來,養生成功者并不多,“仁者壽”這個結論既是對養生境界的暗示,也是對成功者的遴選,畢竟仁者和壽者都是鳳毛麟角。
其三,自從現代營養學提出食物多樣化之后,每天吃夠多少種顏色,已經是一種便捷的教條,為到了晚上還沒吃夠這么多顏色而糾結的人不少,為每天走不到一萬步而不安的人也多,這樣心態之下的養生,最多算是健身,他們至少失去了心靜帶來的生命收益。
一個朋友生病,為了營養起見,她的家人每天讓她吃一根海參,姑且不論她的病情是不是適合吃海參,光是她的吃法就無法實現預期:因為胃口不好,保姆又不會做,她總是坐在廚房外的小板凳上,先是看著碗里的海參發愁,之后捏著鼻子把海參咽下去……以這樣的心態,就算是吃特效藥,效果都要打折扣。
只有對藥物、食物,運動健身的手段,都心悅誠服、甘之如飴的時候,身心才能合一,才是心理的減負。所以,養生辦法多樣,但主旨始終是唯一的:養生就要做減法,非此就是給生命添負累。(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