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小蘇打一下子成了當仁不讓的“網紅”,原因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專家一項名為“靶向腫瘤內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之后,被國內眾多媒體廣為報道。其中,很多媒體采用了“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等簡單、通俗的標題,使得這一復雜的醫療技術迅速進入公眾視野,并引起極大轟動。

經媒體報道后,浙醫二院不斷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咨詢電話,從事相關研究的醫生的門診人滿為患。還有網友爆料,在山東某醫院,甚至有癌癥患者明確要求醫生為他輸入小蘇打進行治療。“喝蘇打水能防癌”的說法更是甚囂塵上,儼然有了“科學依據”。

面對媒體、患者異乎尋常的關注,有關專家已經及時給予了回應和澄清:小蘇打只是復雜治療過程的一個環節,而喝蘇打水與此毫無關系;研究尚是小規模,針對病種也很有限,研究還有待長期深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加以驗證。

健康與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幸福息息相關。公眾對于醫學科研的點滴進展非常關心,并且急于將最新的醫學成果用于自己或者家人的治療之中,這種迫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無論是媒體宣傳還是公眾認知,都應該尊重科研規律和醫學規律。尤其是媒體,對于醫學科研成果的解讀和傳播,必須秉承真實、客觀、全面的原則,并力求在科普與專業之間找好平衡點,用炒作噱頭的辦法吸引眼球,是對醫務人員辛苦付出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尊重,也會削弱患者和公眾對醫學科學傳播,甚至是對醫學科學界的信任。

此外,對科研成果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甚至移花接木,“搭車賣藥”的做法更不可取,比如就有蘇打水企業借此把這一研究成果作為產品推銷的一大賣點,這是投機取巧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公眾也需要不斷提高科學素養,對醫學科研有理性認識,對商家的忽悠有識別的能力。

這次風波也反映出,當前社會整體上對于科學研究還缺乏理性客觀的認識,科學精神依然脆弱。面對公眾的不解和質疑,掌握核心事實的醫院和專家更加不能“沉默是金”,而是要及時正面地回應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釋疑解惑。真理越辯越明,在及時回應中,科學知識自然而然地會得到進一步傳播,進而讓公眾的科學素養、健康素養得以提升。(譚嘉)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