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時令進入秋分,秋高氣爽,人體卻容易感到困乏無力,精神不濟,出現“秋乏”。廣東省中醫院腎病研究室醫學博士黎創解釋說,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秋乏”并非病態,而是由于“長夏”的炎熱暑濕天氣向秋天的涼爽干燥過渡時,人體為了適應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生理反應。

不過另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此季節也容易疲乏,需要辨識清楚,以免耽誤病情。

收斂夏之陽氣,故而秋乏

進入秋季之后,人們會感覺到沒有精神、渾身乏力……這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從生理學角度來講,“秋乏”產生的原因,與夏季氣候環境對人的影響有關。黎創介紹,我國漢代的祖國醫學典籍《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夏天人體大量出汗,耗傷津液,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機體處于一個消耗狀態,而入秋后,人體通過自我調整,將夏天浮越于體表的陽氣逐漸收斂于體內,這一過程就容易產生疲憊、倦怠的感覺。

從現代醫學角度理解便是,三伏盛夏,天氣炎熱,持續的高溫使機體產生了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鹽代謝失調,胃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減弱,食欲不振,體液大量丟失及一時性大量飲水,從而增加了心臟負擔。同時,高溫也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加速新陳代謝,使體內能量消耗相對增加。加之夏天很難得到充足的睡眠,過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適度的補償,使身體欠下了一筆“夏耗”的債務。進入秋季以后,酷熱逐漸被陰冷代替。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日照時間逐日縮短,人體各系統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如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及水鹽代謝恢復平衡,消化功能恢復常態,食欲增強;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減輕,能量代謝相對穩定等。這時,人的機體需要有個生理性的休整階段。

同時,黎創表示,秋季夜間,涼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來后,仍覺倦乏,還想再睡下去,這就是產生“秋乏”的原因。

血糖升高人也易疲乏,辨清“秋乏”真偽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老人發作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后也會感覺很疲憊、沒精神、食欲差,但往往被誤認為是秋乏而被忽視,因此要注意鑒別以免貽誤治療。

一個是心臟病,發作后患者往往感覺沒力氣或氣短,或是夜間起床后再躺下就感覺氣喘、憋氣、疲勞,但這些情況常被誤當作秋乏,以為休息一下就沒事了。因此,有心臟病的人,這個季節如果感到疲乏,最好到醫院做心電圖、測心率和血壓。

還有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后也容易感到慢性疲勞、乏力,但由于他們的反應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略。因此對于有糖尿病的老人,如果出現乏力,最好及時監測血糖,注意飲食和藥物控制血糖。

有些頸椎病在天冷后也容易發作,患者在受到風寒后會感覺犯困、疲憊、渾身沒勁、渾身發緊、胸悶,休息也不能解乏,最好到醫院檢查是否是頸椎病發作了,同時注意保暖和適當活動。

好睡眠、多運動,抗疲勞、強體質

《黃帝內經》中說到的秋三月養生要則——“早臥早起”“使志安寧”“收斂神氣”,提倡安定神志以保證睡眠質量,適度運動以舒緩壓力,加強血液循環。在黎創看來,這對于預防和緩解秋乏來說是有益處的。同時,祖國醫學提倡“天人相應”,認為人的飲食、起居、活動以及健康調養等均應順應自然變化,因此秋分的食療要點仍是以養陰潤燥為主,可適當配以微溫之品,可以起到抵抗疲勞,增強體質的功效。

“銀耳是秋分節氣養肺潤燥的佳品。”黎創特別推薦說,銀耳屬于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是門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有“菌中之冠”的美稱。

銀耳別名白木耳、白耳、桑鵝、五鼎芝、白耳子,自古就是藥食兩用的上品。《本草詩解藥注》謂:“白耳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之要品,為人參、鹿茸、燕宣窩所不及”。清代著名醫家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提到,“木耳補氣耐饑,治跌撲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療。色白者勝。煮宜極爛,葷素皆佳”。對于白木耳能治療腸風(瀉痢),清代中西醫匯通的名家唐榮川在《本草問答》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慈禧痢下,百醫莫治,容川投以耳湯一劑,服后立愈,慈禧自此常服之”。這里的“耳湯”就是熬了一夜的銀耳。相傳,因慈禧太后喜服銀耳,當時最好的銀耳都成為了孝敬太后的一種專利品,從而導致了銀耳的市價日益增長。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齡在《御香飄渺,御膳房》寫道:“銀耳那樣的東西,它的市價貴極了,往往一小匣子銀耳就要花一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可見,銀耳在近代仍是一種珍稀的補益之品。然而隨著養殖技術的成熟,其產量增多,現在銀耳的價格已經能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食物了。

溫馨推薦:

枸杞燉銀耳 溫潤抗疲勞

秋分節氣推薦食療之品“枸杞燉銀耳”。黎創介紹說,這是一道富有陜西風味的漢族名菜。據傳,輔佐劉邦興漢滅楚的“三杰”之一的張良,在隱居期間,常以銀耳清燉為食,寓意清白。隋末唐初,房玄齡和杜如晦協助李世民推翻隋朝統治,統一全國,對唐朝赤膽忠心。人們為紀念房玄齡和杜如晦,在雪白的銀耳中加入了色紅似血的枸杞,寓意“清白”與“赤誠”共有,這就創出了紅白相間的名羹“枸杞燉銀耳”。

枸杞質地溫潤,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有免疫調節、抗衰老、抗疲勞等作用。以少量枸杞與銀耳共燉,可取得溫潤而不滋膩的效果。

材料:枸杞10克,水發銀耳150克。

步驟:

1.枸杞、水發銀耳揀去雜質,洗凈,瀝干水分。

2.銀耳、枸杞放入砂鍋,注入開水1000克,用小火煨燉。

3.待銀耳燉至糊狀時,出鍋裝入湯盆即可。本品可以視口味加入冰糖、牛奶或鹽與枸杞銀耳一同燉服。注意風寒咳嗽或痰多黃稠者應避免食用。

(記者 李劼)

秋乏,是生理反應還是病態?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