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的4名村民疑因蜱蟲叮咬而感染布尼亞病毒的消息讓很多人感到恐慌。安徽省疾控中心專家提醒,蜱蟲叮咬所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區性差別非常大,不同地區的蜱蟲所攜帶病菌也存在差異,戶外勞作活動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蜱蟲俗稱壁虱、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螨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如家畜、老鼠等,一般4月至10月份為蜱蟲活躍期。目前已知蜱蟲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回歸熱螺旋體、32種原蟲,常見的病毒有新型布尼亞病毒、森林腦炎病毒、新疆出血熱病毒、Q熱病毒、病毒性腦炎、科羅拉多蜱傳熱等。人體被叮咬后,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熱等癥狀,最常見的發生是皮膚感染,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省疾控中心應急辦副主任醫師張進提醒,蜱蟲一般傾向叮咬手腕、腳腕、腳踝以及肚臍等人體皮膚有褶皺的部位,叮咬過后傷口會比較大,還有可能產生結痂,并伴有疼痛感。因此,在田間勞作時務必加強個人防護,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切不可捏、拽,以免刺激蜱蟲分泌更多攜帶病原體的唾液,甚至導致蜱蟲的口器折斷在皮膚里,“應及時用酒精涂在蜱蟲身上,使其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小鑷子緊貼皮膚部位夾住它的頭部小心取下,最后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他強調,被叮咬者應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癥狀,要及時就診。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癥狀,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王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