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也悄然改變——身邊的胖子多了,“三高”的人多了,正當青壯年卻突發心臟疾病的人也多了……專家提醒,保護心臟沒有捷徑,一些不經意的生活細節日積月累后往往決定了心臟的健康水平。正如世界心臟日以“健康的心,快樂人生”為永恒主題一樣,每個人都要有效管理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可忽視的“房顫”殺手
提起“心臟病”,人們往往會想到“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等,然而有一種心臟病公眾雖了解不多、卻是最“危險”的。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也是醫學界發現最早、研究歷史更悠久的一種心臟病,我國房顫總發病率為0.4%,是第一患病大國。這一疾病的最大的危害不在心臟,而是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統計表明,在40歲以上的房顫人群中,25%的人有可能患卒中。”安醫大二附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石開虎說。
陳先生怎么也想不到,65歲的父親因中風造成半身癱瘓,而其原因竟是房顫惹的禍,“半年前,父親常感到心悸、頭暈,入院檢查后確診為房顫。服藥一段時間后不適癥狀明顯好轉,老人家感覺身體沒大礙就自己停了藥。可萬萬沒想到,竟會突發中風。”
明明是心臟問題,為何會導致中風?石開虎告訴記者,房顫發生時,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可隨血液流動至全身各處,堵在哪里哪里就會出現相應的病癥,如果在腦部,就是“中風”,“也就是腦卒中,除此以外,還可導致心梗、腎栓塞和下肢動脈栓塞等。”據介紹,我國20%的腦卒中患者皆由房顫引起,房顫也是血栓栓塞并發癥、誘發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以腦卒中為例,患者若患有房顫,腦卒中發生率會提高4-5倍。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風相比,房顫導致的中風往往病情更加嚴重,意味著更長的住院時間、更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有研究顯示,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死亡率達25%,一年內死亡率更高達50%;中風急性期致殘率高達73%;中風后第一年累計復發率高達6.9%。此外,房顫還是高血壓患者的常見合并癥之一,痛風導致的尿酸累積不僅能夠引發關節疼痛,也會助長房顫的發生發展。
飲酒、精神緊張和劇烈運動等都是引發房顫的主要原因。石開虎強調,所有的病都“重在預防”,房顫也不例外。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愉快心情;避免長期大量飲酒、限制服用含有咖啡因的飲食,謹慎應用某些治療咳嗽或感冒的藥物;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的危險因素。
出現心絞痛要“小題大做”
全球每1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是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我國每年心血管疾病可導致約300萬人死亡,是中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據2014年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調查數據表明,心血管病死亡已高居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
“而且心梗猝死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為七八十歲的老年人,50歲左右的都很少見,但現在臨床中30多歲的個案不是少數,四五十歲的就更常見了。同時,有心肌梗死危險因素的年輕人也明顯越來越多。”據安醫大二附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許邦龍介紹,年輕心梗患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大量吸煙、經常熬夜,把年輕當成放縱的資本,自認為身體很好,“煙霧中所含的細小顆粒會傷害血管和心臟,吸煙是最重要卻經常被忽視的危險因素。相對來說,年輕患者一旦發生心梗,往往病情更嚴重,復發率也更高。”
許邦龍提醒,有一些常規發病先兆需引起“三高”人群警覺,比如心絞痛、眼睛發黑等。心絞痛的發作通常都有一定的誘因,如過度勞累、劇烈疼、情緒激動等,最典型的癥狀就是陣發性的胸悶、憋氣、胸痛等,“要注意的是,心絞痛的部位有時會發生偏離,患者常會因此會有一些先兆常被忽略或誤診,比如上腹部、頸、下頜、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等,有的患者甚至會牙疼、胃疼。 ”他強調,當發生疑似心梗癥狀時,切記要第一時間原地平躺,站或者做都會使心臟缺血更加嚴重。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等待急救車的時間里,不要過度服用硝酸甘油,可做深呼吸、用力咳嗽這些自救方法。
“三高”人群常常以“管住嘴、邁開腿”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專家指出,堅持鍛煉是好事,但凡事過猶不及,運動也要因人而異,以不感覺疲勞為宜,“比如快走,一天走1萬步內為宜。長跑則建議每天不超過半小時,一周10公里以內為宜。”
適時安裝起搏器“心跳無礙”
在越來越多的冠心病病人選擇“搭橋”手術的同時,很多心律失常和心衰的病人卻在為安裝心臟起搏器而心懷顧慮。
“約75%的猝死事件是由心臟相關疾病引起,這其中又有80%的心臟相關死亡事件是由嚴重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等緩慢型心律失常疾病尤為危險,常可致猝死。心臟起搏器就是針對這些疾病的一種治療手段。”據石開虎介紹,我國每年植入心臟起搏器的人數只占應該植入患者的5%~10%,每百萬人口安裝心臟起搏器僅為38臺,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800至1000臺的水平。而我國心臟起搏器安裝率如此之低,一方面是經濟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病人缺乏基本認知,對起搏器存在很多致命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吃藥就能治療心臟病。大多數情況下起搏器是為那些心跳過慢的人準備的,當心臟停搏3秒以上或心率經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現眼前發黑、突然暈倒的患者,應該植入起搏器。這類患者藥物治療的療效并不確切,從長遠來看,安裝起搏器才是唯一有效的解決辦法。
誤區二,安裝起搏器很危險。安裝起搏器也是一種侵入性手術,已是非常成熟的手術。手術是在病人完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的,只有很少比例的病人會因植入心臟起搏器手術而產生心律失常、局部出血、感染等并發癥,選擇手術的獲益肯定大于可能的風險。
誤區三,安裝起搏器就可高枕無憂。安裝起搏器是為了維持正常心跳,植入后患者要定期去醫院復查監測,電池壽命將盡時要住院更換電池。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家電產品都不會干擾起搏器的工作,患者可放心乘坐汽車、飛機等,但要注意遠離電磁機、高壓變電器等強力電磁場。
石開虎強調,很多患者會擔心雷雨天會不會影響起搏器的正常使用,“事實上完全不會。在遇到強雷電時,起搏器會自動調整到一個安全模型。”過去,安裝了起搏器的患者是被禁止接受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的,而隨著新型抗核磁共振檢查的起搏器和導線系統也已經普遍應用于臨床,患者對此也不必擔心。(記者 王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