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隨著氣溫下降,寒氣逼人,這時候我們就要當心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了,本期健康之聲我們請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一科黃亞生主任,給讀者講解如何預防骨性關節炎。

黃亞生,骨一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中華醫學會山西骨科分會委員,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骨傷專業委員副主任委員,太原市勞動能力鑒定專家組成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災害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曾多次參加國際、國家及省級專業學術會議,撰寫國家級論文2篇,省部級論文10余篇,不斷進取更新知識,掌握本專業學術動態及前沿。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與國內外先進技術接軌,對骨科疾病診斷及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在脊柱疾病及人工關節置換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主持完成新工作、新技術五項。

認識骨關節炎

黃主任介紹,骨關節炎也可以稱為退行性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人到中年以后,膝關節的肌腱、韌帶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關節腔的滑液分泌減少,關節骨面長期摩擦形成骨質磨損,關節周圍組織由于炎癥等原因易發生纖維粘連。其中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是關節炎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炎可以原發或者繼發,原發性骨關節炎是“磨損和撕裂”的進展,原發性骨關節炎常常原發于明顯創傷引起的內翻或外翻,關節內骨折或者韌帶半月板損傷。

不同種族的研究可以幫助理解膝關節骨關節炎發病率的不相同的現象。廣義范圍內的骨關節炎具有較強的遺傳性,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產生,遺傳因素所起的作用比機械損害或者其他的生活方式因素都大。另外肥胖與骨關節炎的聯系持續存在,減輕體重可以減少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癥狀。

有研究表明25%——30%的45歲—64歲的患者及超過85%的年齡大于65歲的患者在影像學上提示有骨關節炎,在此年齡段發生的骨關節炎超過70%有半月板的退變、撕裂,超過90%以上軟骨的磨損和裂隙。

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主要癥狀是疼痛和僵硬,關節腫脹、摩擦聲、活動度的減少、主動活動和極限活動時疼痛。有時可以表現為輕度炎性反應,并可以有肌肉萎縮和無力。間歇性絞鎖癥狀提示關節面不規則、關節游離體、半月板疾病。

如何預防骨關節炎

黃主任指出,預防骨關節炎應從以下三點做起:

1.盡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一旦身體超重,就要積極減肥,控制體重。注意保暖,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2.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干活。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工作時下蹲(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小板凳),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騎自行車時,要調好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響,應加以克服。

3.良好的心理準備,正確的鍛煉,有些人患了膝關節炎后擔心今后會殘廢,以為必須鍛煉才能保持關節功能;有人認為得這病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減少造成的,只要多活動就能減輕疼痛,越疼越要活動。于是,他們忍著疼痛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活動膝關節,甚至長途步行1—2小時或去登山、跑步。還有人利用健身器材達到強化膝關節運動的目的。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過度的活動使關節軟骨磨損加重,可誘發滑膜充血引起關節積液。上下臺階、跑步都使關節受力加大,這種鍛煉只能使關節疼痛加重。即使是那些本無關節疼痛,僅有X線攝片發現“骨刺”的患者,這樣鍛煉一段時間后也會出現關節疼痛甚至關節積液。因此患了膝關節炎需要休息,當然不能走極端,因為完全休息不動,肌肉會因廢用而萎縮。應適當運動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及肌力。正確的做法每日平地慢走一兩次,每次20—30分鐘。盡量減少上下臺階、跑步等使膝關節負重的運動,避免、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不得已上下臺階時最好扶樓梯或手杖。不要長時間處于一種姿勢,更不要盲目地做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抖晃膝關節等運動。鍛煉股四頭肌功能,讓股四頭肌強壯有力,可減輕膝關節疼痛。適合于中老年人的具體鍛煉方法是:坐位或仰臥位,將膝關節伸直,繃緊大腿肌肉,足向頭部背屈,同時繃緊小腿肌肉,每次堅持三四秒,每分鐘做10次,連續做三四分鐘。每天可做三四遍。(喬培琳)

骨科專家專訪之秋季如何預防骨性關節炎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