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如一張白紙,通過生活經歷來認知外面的世界,而童謠作為一種對少兒進行啟蒙教育的特殊手段與形式,能使少兒在吟誦過程中認識事物,學到知識,懂得人倫道德、處世哲理。近兩年來,一些惡搞、庸俗的被改編童謠在中小學校園中流行,里面還有不少涉及暴力行為的詞匯。全國少工委一項專題調查顯示,平常喜歡哼唱“灰色童謠”的孩子占56%,73%的孩子認為“灰色童謠”“好玩、順口”。許多家長對此憂心忡忡,擔心這些內容不健康的童謠容易讓孩子混淆是非,對孩子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專家指出,孩子的價值觀還在形成期,長期傳唱“灰色童謠”,容易在他們心中形成自我暗示,不利于孩子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家長和學校應該予以正確引導,鼓勵孩子們自發創作一些積極向上、生動有趣的健康歌謠。消除“灰色童謠”的不良影響,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呼吁為孩子創作更多優秀童謠,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祝你身體健康,牙齒掉光!一路順風,半路失蹤!”“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業是好漢,老師發現怎么辦,拿起菜刀跟他干”……最近朱女士發現,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竟然經常哼唱這樣的惡搞童謠。面對朱女士的驚訝,她兒子不以為然地說:“都是和小伙伴們一起玩的時候互相教的,在學校里可流行了。 ”
自古以來,童謠作為一種對少兒進行啟蒙教育的特殊手段與形式,能使少兒在吟誦過程中認識事物,學到知識,懂得人倫道德、處世哲理。而對兒子哼唱的這種“灰色童謠”,朱女士有些憂心忡忡。她說,沒想到孩子記著這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里面還有不少涉及暴力行為的詞匯,擔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灰色童謠”風靡校園家長憂心
筆者在走訪中發現,這些惡搞的“灰色童謠”在中小學生中還挺有市場。一位五年級的小彭同學就現場背誦了幾段類似童謠,其中大多是根據唐詩宋詞或是當下流行歌曲“改編”的,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雙截棍”“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門口小賣部”。還有著名的生日快樂歌被改編成了以下內容:“祝你生日快樂,祝你蛋糕發霉,祝你出門見鬼,祝你生日倒霉……”
當問及為何喜歡這類童謠,小彭說:“我覺得好玩唄!我們班里同學們都這么玩。”采訪中,當筆者問及“灰色童謠”的來源時,許多同學表示,平時大多數同學放學回家后有的在書上找,有的上網查,學會了就在同學之間顯擺,而且往往有一個同學會了,其他同學很快就跟著一起學會了。
全國少工委一項專題調查顯示,平常喜歡哼唱“灰色童謠”的孩子占56%,73%的孩子認為“灰色童謠”“好玩、順口”。
許多家長對此表示擔憂。“一些內容不健康的童謠容易讓孩子混淆是非,影響身心健康,目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不利于孩子對古詩詞的學習。 ”一位家長說,在家中和孩子背誦經典古詩的時候,孩子經常出現背混了的現象,“學校里還是應該禁止這些 ‘灰色童謠’的傳播。 ”
家長應善加引導消除孩子心理壓力
在采訪中,不少老師也表示,其實這些“灰色童謠”并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有很多之前就已經在校園內流行多年。一位老師表示,“灰色童謠”雖然在校園廣為傳播,但很多來源于社會和家庭之中,很多平時大人不好說、不敢說的話,都由“灰色童謠”的形式來表現,因此,消除“灰色童謠”的不良影響,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
“灰色童謠中的那些話,如果說得多了,可能就會成為孩子的人生哲學,尤其是在他們性格、人生觀未定型的時候。 ”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鄭燕認為,孩子的價值觀還在形成期,長期傳唱類似歌謠,容易在他們心中形成自我暗示,不利于孩子樹立健康的價值觀。目前我國校園文化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帶有“亞文化”性質的“灰色童謠”絲毫不容忽視,還是要讓孩子們遠離彌漫著負面情緒的“灰色童謠”,回到陽光燦爛的軌道上來。
鄭燕還表示,目前,孩子們普遍課業負擔較重,壓力較大,他們可能會通過“灰色童謠”這種形式來宣泄與排解壓力。作為家長、老師,可以多和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情緒和心理的變化,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
有著豐富幼教經驗的姚婷老師則認為,孩子們平日里對于童謠的即興創造和改編,其實也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作為老師和家長應當因勢利導,而不是簡單粗暴干涉,或者一味地進行批判。應該予以正確引導,鼓勵孩子們自發創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動有趣的健康歌謠。當然,如果歌謠中涉及不文明或不恰當用語和行為,還是要及時耐心地去糾正。
社會多為孩子創作更多優秀童謠
優秀的童謠韻律優美,容易接受,是學生學習知識、表達感情的較好教材,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養料。如何創作出符合時代特征、表達兒童心聲并為兒童所喜愛傳唱的童謠,已經成為一道現實考題。
“有了更多優秀童謠,那些‘灰色童謠’自然就沒有生存土壤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李秀英認為,優秀童謠的匱乏為“灰色童謠”提供了生長空間,因為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們等不及大人創作了,干脆自己創作或修改前人作品。當前,童謠的創作和市場推廣熱度遠遠不及流行歌曲,同時缺少相應的傳播推廣平臺。有關部門和學校應該加大對于童謠創作的支持力度,鼓勵作者在內容和形式上加大創新,搜集兒童生活中積極、有趣、幽默、精彩的東西,寫出越來越多使用兒童語言、充滿童趣的作品,并積極創設童謠傳播的多渠道平臺,包括電視、紙媒、電臺、網絡、新媒體等。
在普及和創造校園健康童謠方面,安徽某小學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嘗試。該校校長薛良虎介紹,開展編誦及傳唱童謠的特色活動,以 “童謠”特色為抓手,努力把校園建設成富有經典氣息的書香校園,孕育孩子多彩的人生。全校學生共同參與創編校園童謠的活動,并選出一些優秀的童謠編輯成冊,成為學校的教材。教師利用童謠課帶領大家學習并傳唱,師生們將童謠融入到了“跳皮筋”“快板”“拍手歌”之中。
在薛良虎校長看來,童謠的創編和傳唱加強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通過廣泛開展童謠傳唱活動,還進一步凈化了校園環境,抑制了低級、庸俗的文化趣味,引導校園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推動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期望我們的中小學校園,能經常聽到健康向上、朗朗上口的童謠聲。(袁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