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其中,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護理服務的內涵和外延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人們對衛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與以往相比,護理工作在生活中變得更加重要,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不再是單純的照顧病人,而是多方位的照護。

護士角色定位趨向多元

1980年,美國護理學會將護理定義為:“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護理學的發展經歷了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和以健康為中心三個階段。而在實踐過程中,臨床護理人員(護士)的職能與角色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現代護士的專業角色是多方位的,包括執行基礎、專科護理常規、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及相關規章制度;協助醫生做好對病人及其家屬的咨詢、輔導、接診和治療工作;執行口服、注射、其他途徑給藥治療及采集檢驗標本,注意巡視、觀察病情及輸液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協助新入、手術、急、危重病人的處理,負責備血、取血,護送危重病人外出檢查;經常性地深入病房與病人交流,以獲得與病人有關的信息,了解病人的疑慮,及時解決病人存在的問題,向家屬和病人解釋病癥的原因、治療原則、注意事項,并進行飲食生活指導、健康教育指導等。

《指南》出臺恰逢其時

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有必要推出臨床護理實踐標準,這對于改革臨床護理模式、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有重要意義。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和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共同組織編寫并頒布了《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下稱《指南》)。這是首次部頒臨床護理規范文件,其出臺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指導和規范臨床護理實踐,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臨床護理技術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指南》共分17章,內容包括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清潔與舒適管理;營養與排泄護理;身體活動管理;常見癥狀護理;皮膚、傷口、造口護理;氣道護理;引流護理;圍術期護理;常用監測技術與身體評估;急救技術;常用標本采集;給藥治療與護理;化學治療、生物治療及放射治療的護理;孕產期護理;新生兒及嬰幼兒護理;血液凈化專科護理操作;心理護理等。

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導用書,《指南》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各項臨床護理技術、實踐知識及技能的重點內容和注意事項,在明確臨床護理技術要點的同時,更加注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專業評估、病情觀察、人文關懷和健康指導。該《指南》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用的近200項護理技術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規范:一是評估與觀察要點,二是操作要點,三是對患者的指導要點,四是護理操作注意事項。同時,《指南》的頒布,也有助于明確臨床護理人員的職責,有助于促進我國臨床護理的“三貼近”(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

臨床呼喚規范的優質護理

總體來說,《指南》頒布后,促進了整體臨床護理水平的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護理人員在理解和認知能力上嚴重不足;耐心匱乏,護理質量不高;預見性和主動性較差,安全、服務和法制意識嚴重匱乏等。再如,護士沒有嚴格按照護理規定操作,手術前與病人溝通不足,不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未能緩解、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緊張情緒及思想負擔,這樣一旦手術出現問題,容易導致患者及其家屬情緒激動,有可能進一步導致醫患糾紛。因此,有必要再次強調《指南》對于臨床護理的指導意義,讓優質護理貫穿患者就醫的整個流程,優質護理方法應當成為現代臨床護理實踐的一般性內容。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護理行為能減輕患者疑慮,增強手術效果,也有助于緩解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研究者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人民醫院手術室選取了128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優質護理組)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組)。研究結果顯示:優質護理組手術前焦慮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在兩組出院時對圍手術期護理的滿意程度方面,優質護理組高于常規護理組。

手術室通過開展優質護理轉變了工作模式,術前訪視、術中支持、安全管理及術后隨訪加強了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能,使圍手術期的患者享受到人性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優質服務,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避免了缺陷和差錯的發生,緩解了患者術前的緊張和焦慮,并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而優質護理實際上是嚴格遵循《指南》并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優質護理已經成為現代護理的發展趨勢。合理、規范的臨床護理流程和實踐內容能在一定限度上減少當下較為突出的醫患糾紛問題的發生,對于我國整個醫療體系改革的順利穩步推進也具有重要意義。(劉睿)

來源:健康報

優質護理亟待成為護理實踐的常態化內容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