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限鹽會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嗎?飲食中不需要控制膽固醇攝入嗎?所有人都要把血壓降至120/80毫米汞柱以下,把血糖降至正常值嗎?在近日召開的長城五洲國際心血管病會議上,如何應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成為討論焦點。
遵循中庸之道適量吃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趙冬教授說:“過去10年間,中國居民食鹽消費量從每天11.8克下降到每天9.2克。盡管與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所推薦的每天6克仍有差距,但對于青睞重口味的國人來說,這樣的進步難能可貴。”
近年來,食鹽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關系的研究和爭論備受關注。限鹽的聲音在國際上一度非常高漲,但2013年出現了不同聲音。當時有研究顯示,每日吃鹽低于6克或高于12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2015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提示,攝入4克鈉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是最低的(換算成鹽大約為10克),低于或高于4克鈉的攝入,死亡率都將增高,也曾引起轟動。
到底吃多少鹽才有利身體健康?趙冬說,大部分關于飲食鹽的研究周期都比較短,同時限于研究手段,很難給出精準答案。遵循中庸之道有一定道理,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天吃6克鹽,攝入3克鈉,是相對安全的。
膳食膽固醇攝入量難確定
“美國2015年~2020年的膳食指南沒有提出膳食膽固醇的限量值,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去掉了300毫克的膳食膽固醇上限值,但這均不意味著膽固醇攝入可以毫無節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趙文華指出,對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來說,需要減少膽固醇攝入量。各國指南限制了飽和脂肪,相當于限制了膽固醇。例如,在芬蘭北卡,當地人的黃油攝入量從1995年的每年16千克下降到2005年的每年約2千克。
“目前缺少足夠的證據給膳食膽固醇的攝入量界定數值,同時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膳食中膽固醇與和血液中膽固醇的劑量效應關系。膳食指導應有針對性,應按照中國飲食特點進行。”趙文華說,膳食建議要作為整體來研究。飲食模式包括多種膳食成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能單看某種成分與健康的關系。
什么樣的膳食結構有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趙文華建議,脂肪的供能比要控制在20%~30%以內,飽和脂肪攝入量要占總能量的10%以內,食鹽小于6克,適量飲酒,選擇全谷類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確保優質蛋白攝入量。膳食膽固醇僅存在于動物性食物如蛋黃、奶制品、貝殼類、肉類和禽類中,蛋黃和貝類含有較高的膳食膽固醇但卻不含飽和脂肪。
降糖降壓都需堅持個體化
201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公布了SPRINT研究結果:收縮壓降至120毫米汞柱的強化降壓目標與140毫米汞柱的傳統降壓目標相比,可使患者的死亡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分別降低30%與25%。而國內學者指出,我國高血壓并發癥與西方人群有明顯差異,降壓策略須結合我國國情確定。
“這一結果需謹慎看待,任何的單項臨床研究都難以對疾病的治療決策產生根本性影響,尚不能將120/80毫米汞柱確定為降壓目標,更不能簡單推廣至所有的高血壓患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趙威表示,對于已發生明顯靶器官損害如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施以過于激進的降壓治療可能會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
個體化施治原則在降糖領域同樣適用。曾有研究顯示,糖化血紅蛋白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8%。“理論上,所有血糖都應降至正常值,但在臨床實踐中并非如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袁戈恒介紹,控糖應堅持個體化、整體性原則,糖尿病類型、病程、治療藥物、低血糖時間、合并癥、預期壽命、衛生資源等都是綜合考慮因素。
“長病程且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過激降糖;對兒童和孕婦應強調綜合管理;老年人控糖更需謹慎,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60歲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至少一次低血糖事件的比例高于60歲以下的人群。另外,體重增加也是導致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袁戈恒說。(記者 王瀟雨)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