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部首次發布我國兒童(0~17歲)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成果。結果顯示,我國兒童面臨傳統型和現代型雙重環境健康風險。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介紹,本次研究從我國30個省(區、市)的55個縣(區)、165個鄉鎮(街道)和316所學校中,選取0~17歲共75519人作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26.8%的兒童暴露于固體燃料做飯或取暖帶來的室內空氣污染,12.7%飲用未經基礎衛生設施集中處理的地下水、地表水或窖水,13.6%主要活動場所周邊1公里范圍內有石油、石化、煉焦等環境健康高風險企業,14.6%主要活動場所周邊50米范圍內有交通干道。我國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存在明顯的年齡、性別、城鄉和地區差異,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與成人存在較大差異。從攝入量看,兒童單位體重呼吸量高于成人,是成人的1倍~2倍;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與國外同年齡段兒童存在較大差異。以室外活動時間為例,我國兒童是美國同年齡段兒童的0.8倍~4.3倍。我國兒童環境健康風險相關的暴露及防范行為與撫養人的文化程度密切相關。
鄒首民說,環保部將定期組織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并更新暴露參數數據庫,開發適用于我國人群的暴露評價模型,以提高環境健康風險評價的準確性,為研究制定更加科學的環境對策措施提供依據。(記者 張 磊)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