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17日專電 10月17日至21日是“中國鎮痛周”。記者從天津市腫瘤醫院獲悉,我國癌痛發生率為61.6%,癌痛總體治療比例卻不到12%,其中能接受規范化鎮痛治療的患者僅為30%左右。

天津市腫瘤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昆介紹,癌痛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腫瘤的發生發展對周圍組織造成了影響,導致神經壓迫和組織損傷。它與疾病的產生部位、產生原因及病理特點都有關聯,并且會伴隨腫瘤的病情進展而隨時變化。

王昆說,和分娩時的劇痛相似,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也可達到10級。這種疼痛會隨著病程進展而加劇,甚至影響到日常進食和睡眠。長時間的疼痛狀態會降低患者的身體機能和抗病能力,更會造成“病入膏肓”的不良心理暗示,必須盡早進行專業治療。

據介紹,我國癌痛病人中約半數為中度及以上疼痛,約有30%為難以忍受的重度疼痛。但是,許多患者、家屬甚至部分醫務人員,都抱有“疼痛不是病”“治病不治疼”的錯誤觀念,因而忽視或者拒絕癌痛治療。還有患者擔心藥物成癮,往往拒絕使用或自行減少劑量和次數。

王昆說,研究顯示,癌痛患者因使用嗎啡止痛而“成癮”的情況非常罕見,其發生幾率不足萬分之四。癌痛患者有強烈的疼痛感,使用嗎啡后其鎮痛效力充分發揮,并不會產生精神上的依賴感。當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安全停用阿片類藥。

據介紹,能在門診設專職護士對患者進行專項癌痛篩查和評估的醫院不足20%。當患者第一次因疼痛就診后,僅有35%會在10天內得到治療,大部分患者時隔一個月之后才開始接受疼痛治療。專家建議,建立針對基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的培訓機制,加速疼痛治療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普及,推廣癌痛規范化治療理念。(記者 張建新)

七成癌痛患者未能接受規范化鎮痛治療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