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賀婧宜/南方日報)

市民正在通過“心理CT”系統進行心理檢查。(圖片來源:王彪/南方日報) 

日前,記者到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走訪發現,與數月前只有稀疏的幾位市民的情景相比,同樣是工作日的上午,同樣是該院門診樓一樓和二樓的取藥處,但見人頭攢動,每層都有20多位市民排隊取藥。

該院副院長駱煥榮對記者表示,前來就診的患者數量增多,一方面是群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等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更加普遍

在10月19日惠州本地媒體“行風熱線”節目中,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譚志明透露的數字令人心驚:抑郁癥的發病率非常高,達到17.5%。

惠州要建設衛生強市,心理衛生不可或缺。為此,記者走訪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及其心理衛生研究所了解情況。

  輕度抑郁癥就像是精神“感冒”

別人不理解的時候是否生氣、看喜劇片也無法笑起來、是否會因為在公交車上被人碰了一下就長時間耿耿于懷?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是”,可能需要關注下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譚志明表示,一個人的健康可以分為身體、心理兩個部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家庭人口發生明顯變化,社會各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心理緊張的因素越來越多,心理問題也隨之增加,全球抑郁癥發病率11%,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它將超過癌癥,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這一系列數字無不在提醒我們,抑郁癥早已成了一種常見病,甚至跟感冒一樣常見了。”

更為嚴重的是,與很多人的想法并不一致的是,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譚志明介紹,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患心理障礙的病人有84.5%介于20到40歲,這些患者中有50%為都市白領,41%為在校學生,學歷和文化程度都較高,嚴重影響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

然而,與第四大疾病不相符合的是,前往專業醫院就診的人數遠遠不能體現實際需求。

世界衛生組織于2015年7月14日發布的《2014年精神衛生地圖集》顯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約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療。

譚志明在回答市民提問時表示,有統計顯示,我國的精神病患者就診率不到50%,抑郁癥治療率不足10%,抑郁癥患者中,只有10%的人尋求幫助,其中一半到醫院看病,這其中又只有2%到3%到心理科、精神科就診,其他都認為自己患的是軀體疾病。

實際上,譚志明將輕度抑郁等心理疾病類比為“精神感冒”還有另一層含義:希望大家用看待普通感冒那樣的眼光看待心理疾病。

“我們第二人民醫院有心理衛生研究所,可以開展門診上的心理康復服務,但現在來這里看病的不是很多,到醫院的只有2%到3%到心理科,大部分人都以為自己是器質性疾病。”譚志明分析說,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幾種原因:對心理認識不足,顧及面子,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心理有障礙甚至以為自己是“瘋子”。所謂“瘋子”,是指重度精神病患者,所占比例只有1%左右,其他焦慮、抑郁等普通心理障礙,好像精神上的感冒一樣,是可以治好的。

此外,公眾對抑郁癥的認識誤區還體現在用藥方面,譚志明認為,即使患病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控制抑郁癥,而不需要尋求專業醫生及藥物治療。“家庭的偏見,耽誤治療時機。封建迷信,導致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惡化。”

  心理CT機可發現潛在心理障礙

上文開頭提出的三個生活場景式問題,與不少網上流傳的心理測試上有些類似。譚志明不否認這些心理測試對評估心理狀況的參考作用,但他也表示,相對于市民通過非正規渠道進行的這些測試,醫院可通過專業的設備和經過培訓的專業醫師,對受測者的心理狀況得出更準確、全面的評估結果。

日前,惠州正從更專業的測試和診療設備等方面提升對群眾心理衛生服務的水平。記者從市第二人民醫院獲知,該院近期引進了“心理CT”等一批專業心理測試和治療設備。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駱煥榮,同時也是該院心理衛生研究所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該所的心理測驗科開設已有一年左右,新近引進的“心理CT”包含兩三百個心理量表,主要是是指依據心理學理論,通過測量情緒、個性、人格、婚姻家庭及人際交往等各項基本情況,判定個人是否心理健康,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積極發現潛在的心理情緒障礙,每次檢查的費用大約為100元。“這套系統的功能很強大,可以同時處理10個人的檢查評估,不僅對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可以評估疾病嚴重性,普通人也能發現潛在心理問題。”

楊啟璠是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一名心理咨詢師,她告訴記者,“心理CT”的核心并非硬件設備,而是一套包含大量心理量表的軟件,前來做心理健康檢查的市民,在接受專業醫師的初步了解后,在該系統上進行相應的心理測試,根據心理量表的題目數量、難度以及市民的反應速度等,做一套量表的時間大約從20分鐘到100分鐘不等。“以前的心理檢查評估不如現在這么全面和方便。”楊啟璠說。

在個體治療室,前來就診的患者放松躺在舒適寬大的沙發上,由專業醫師通過生物反饋治療儀等設備檢測并治療心理疾病導致的頭痛、哮喘、失眠或腰背痛;在群體治療室,幾位患者坐在皮質椅子上,聽著舒緩的音樂,大屏幕上除了優美的風景視頻之外還用頭像實時顯示著患者的身心狀況,其中紅色代表患者的情緒尚未穩定……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設備和技術被引入心理治療,單純憑借語言干預的方法治療心理疾病的時代正在遠去。

駱煥榮向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他所在的心理衛生研究所,最近還開設了物理治療部,開展腦反射治療、超聲波治療、中頻電治療等,為各類亞健康人群及患者提供服務,目前正在籌備的兒童保健科將由兒童心理衛生門診和兒童康復部組成,為便于群眾咨詢,還開設了心理診療咨詢電話,號碼為0752—2234880。

  建議:青少年有異常多了解少責罵

市民在接受專業心理測試出現明顯問題時,就應該去看醫生,譚志明表示,此外,很多心理問題的表現是睡眠障礙,居民出現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礙,情緒長期低落的,都應該去看心理科。

對于心理知識普及方面的問題,譚志明特別強調要更多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每個學校要根據青少年的發病情況,建立心理咨詢的機構。”譚志明表示,他所在的市第二人民醫院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醫院準備開通微信平臺,通過醫院的微信宣傳心理健康的知識;另一個是專業人員的培養,讓其回歸到學校,現在有很多學校的心理咨詢人員也是在該院完成實習和見習,然后到中小學做這方面的工作。此外,他們還將向學校的心理老師和校醫進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建議發現學生存在心理異常就應及時轉給專業醫院的心理醫生。

譚志明說:“心理障礙就像感冒,要寬待,孩子有異常舉動,應該多去了解,而不是責罵。”他痛心地說,很多時候青少年的心理障礙被拖延了,抑郁癥早期不需要藥物,拖延之后會變成慢性的,不僅需要藥物治療,甚至還會導致患者損害肢體健康,選擇自殘或自殺,造成本可避免的悲劇。

此前,《南方日報·惠州觀察》就報道過一個類似的案例:惠州一名13歲的初中學生向班主任反映,有同學在背后說她丑,班主任以“沒有那回事,不要想太多”就打發了。之后,她感到有人偷看自己洗澡,并再次向班主任反映,班主任不僅沒重視,反而“教育”她不要亂想,不要亂說,尤其不要和家里人說。結果,等到女學生的家長發現異常,到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協會尋求心理咨詢時,由于心理問題已相當嚴重,被建議轉到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最后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

在不久前的惠州市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復退軍人醫院共建共享”被列為惠州的衛生強市和健康惠州“十大工程”建設之一。譚志明表示,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將于2020年右完成新院的搬遷,到時候在心理的治療和康復方面將有一個飛躍。(記者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