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臨床中,有一些病人因胸痛、胸悶、心慌、氣短等癥狀就診,但反復檢查都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 存在實實在在的病痛,卻找不到具體的病變位置,很是苦惱。 然而,在對他們進行簡單的焦慮或抑郁測評后,發現超過60%反復主訴心悸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慮表現。 據了解,吳大爺患有冠心病,但他的癥狀跟通常冠心病的癥狀又不太一樣。每次發作時,他會心慌、胸痛、產生瀕死感、感覺異常痛苦,但幾乎所有藥物都控制不了。 后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專家的檢查后發現,他本身確實有冠心病,但忽略了心理神經的治療。因為吳大爺因母親剛去世不久,心理壓力很大,有明顯的焦慮情緒。不良情緒激活了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臟的小血管收縮,從而產生相關癥狀。 這位老專家采用了一種調五臟的膏方后,在給他治療冠心病的同時,對心理、神經加以調節。最終,情況愈加好轉。 據介紹,事實上,心理和心臟是一對歡喜冤家。急性應激、長期不良情緒都可以引起或加重心臟病。反過來,心臟病也會干擾患者的正常情緒。 據權威健康機構調查顯示,心臟病患者重癥抑郁發病率為9.3%,而無軀體疾病者發病率僅為4.8%。 另一份調查則顯示,高于50%的精神病重癥患者最后死因是心肌梗死。 特別提醒,中醫認為,百病之源五臟為根,五臟同調疾病消。 五臟是一個整體,心主情志,肝主經絡,腎、脾、肺主氣血,氣血暢通,經絡氣血功能正常,身體自然健康。 因此,不論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中風、風濕骨病等,均應及早從調理五臟入手,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