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表明,猝死多發于寒冷季節。寒冷很容易導致心血管痙攣,對于心臟病人來說,可能誘發大面積心梗,導致猝死。老年人對氣溫變化適應能力差,寒冷會引起血管痙攣、血壓升高,造成血管舒張功能障礙。老人外出時,除衣服、鞋要穿得暖和外,一定要戴上口罩和帽子,避免冷風從呼吸道進去,否則對血管、對肺都有傷害。
人在過量進餐后,胃腸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腦血管的血液大大減少,對于血管本來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頓飽餐很容易就誘發了心梗、腦梗。因此,不要輕易放縱自己的食欲,因為一頓飽餐就可能會奪走一條生命。長期飽食的人容易肥胖,如果運動不夠,脂肪會越積越多,血管里容易形成脂質斑塊,如果發生在心腦血管上,就會引起冠心病、腦中風。另外,牛肉、豬肉、羊肉等肉類脂肪含量高,會增加心臟疾病和血管動脈硬化的風險。
專家建議,每一餐中的肉類含量不能超過10%,每天吃30%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可降低20%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因為它們除了富含人體需要的維生素C和K外,還含有大量“清理”血管的纖維和果膠。
如果是長期酗酒的人,會破壞心肌,久而久之導致心臟衰竭。因此不論是喝咖啡還是飲酒,都要有節有度。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過750毫升,換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高度白酒分別為250毫升、75毫升和5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過450毫升,換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分別為150毫升、50毫升。
上午6時―11時被喻為心腦血管病的“魔鬼時間”,人的心血管壁在清晨時最脆弱,70%―80%的心腦血管病猝發都在此時。人在夜間睡眠時,身體各系統處于半休眠狀態。早上剛醒來,心跳頻率從慢到快,讓血管收縮和凝血的物質增加了,容易出現血栓,而醒后猛起身,血壓一下上不來,會出現頭暈、惡心、四肢乏力等體位性低血壓癥狀。專家提醒,特別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的患者來說,突然起床最容易引發意外。所以,早上睜開眼睛后應先不起身,躺著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3分鐘后再床。
解干大便、搬桶裝水這些突發動作,讓人從靜態中突然發力,瞬間內血壓迅速升高,心臟承受的壓力也會隨之劇增。此外,血壓不穩時,血管斑塊的活動性就會增加,容易脫落。 老年人、習慣久坐者、高血壓患者以及有心臟病史的人,都應該避免突然發力。如果必須進行,要提前做熱身運動。專家提醒,平時多吃蔬菜,避免大便干結,必要時用點開塞露等輔助藥物。另外如果蹲廁時間過久,排便結束后快速站起,容易誘發由于改變體位所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從而頭暈、眼花、摔倒,甚至發生腦血管意外,所以此時站起來應該緩慢。(記者 王彪 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