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致死率達20%、致殘率高達50%,補充鈣劑+維生素D是預防基石。在近日召開的“第13屆鈣素論壇”上,專家指出,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在不斷攀升,危害日益嚴峻。
35歲起骨量就慢慢流失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常見部位是脊椎、髖部和橈尺骨遠端。50歲以上女性每2-3人中有1人、50歲以上男性每5人中約有1人,一生中會經歷一次或多次骨質疏松性骨折。
從35歲起,人體的骨量就開始慢慢流失,沒有任何預警信號。當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病人偶然跌倒、彎腰撿東西導致腕部、髖部和脊椎骨折時才得以診斷。50%的人在出現一次骨質疏松骨折后,還會再遭受第二次骨折。
慢性病加重骨質疏松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主委、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維波教授指出:“骨質疏松癥多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男性,一些慢性病也日益成為骨質疏松高發的‘重災區’。”慢性腎病、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癥和長期服藥治療,尤其在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時,患骨質疏松的風險明顯增加。
歐美多個國家都建立了骨質疏松性骨折聯合照護模式(FLS),可使患者的髖部骨折發生率下降38.1%。夏教授強調,我國亟須推行“全程管理”,多學科聯合,篩查、識別高危人群,做好骨折后的康復,預防再次骨折的發生。
補充鈣劑+維生素D可預防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名譽主委、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徐苓教授指出:骨質疏松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的對象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開始,年輕時積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后消耗的就越多。二級預防的對象是針對有骨質疏松危險因素、骨量減少的人群,例如35歲以上的人群。
徐教授說,多運動,多吃富含鈣、低鹽、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是最基礎的保持骨骼健康的措施。此外,每日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至關重要。市面上鈣制劑種類繁多,徐教授建議“應該選擇同時含有維生素D、合成的高濃度碳酸鈣制劑”。(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