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人體舒適度大大提升,但很多人卻覺得渾身不舒服:嗓子疼痛,不停地咳嗽,以為感冒了,吃了感冒藥卻不見好。其實,這個時候發生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癥狀,并不一定是感冒造成的,很有可能是秋燥在作怪。對此,臨安中醫師陳華說:“特別是在剛入初秋的時候,燥邪比較旺盛,也比較容易侵犯人體,容易耗傷人的津液,燥勝則干,所以人在這個時間段很容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結、皮膚干燥的現象,因此秋季的飲食養生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
俗話說:“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可見養生的重要性,秋季養生是一門學問,里面存在不少誤區,有人把秋燥當作感冒治療,始終沒成效。那么,秋季究竟應該怎么補才最合適呢?
秋燥當感冒治 大伯頻頻上醫院
入秋以來,天氣越來越涼。十分注意自己身體的余大伯卻度過了不得安寧的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以來,他動不動就跑醫院,一不小心就感冒、咳嗽。除此之外,這段時間,天氣涼快了,余大伯卻每晚失眠。他納悶了,平時的飲食起居注意得不能再注意了,清淡飲食,每天按時睡覺,但身體卻越來越不舒服,一個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早上起來喉嚨跟火燒似的疼痛。為此,余大伯吃了不少消炎藥,一點效果都沒有。
到醫院一問才明白,余大伯根本不是感冒,而是秋燥癥狀。特別是進入秋季以來,患上這些癥狀的病人不在少數。很多人會發現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一系列惱人的癥狀開始時不時“騷擾”自己,這些現象就是典型的“秋燥”。秋燥中,咳嗽最要命。還有些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癥狀。
至于余大伯的失眠問題,醫生說,在干燥的秋天,人往往會陷入兩個極端:身體免疫力好,性格開朗的人會安然入睡;一些身體免疫力差的人則會有心神不寧、失眠等。秋燥雖然不是病,但癥狀一點不比疾病來得輕,所以在秋天做好養生功課十分必要。
秋燥分兩種 有幾招可自我判斷
陳華說:“秋燥癥主要表現為全身燥熱、口唇干裂、心緒不寧,有的人會生出口瘡,或者出現咽喉腫痛等癥狀,還會長出紅且發痛的痘痘。“秋燥癥”雖不十分嚴重,但一些病癥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
其實,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把它細分起來,也有兩種,秋燥又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見于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后者則開始于深秋天氣轉涼之時,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干燥和體液丟失等癥狀,并傷及人體肺部,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燥邪”。特別是江浙一帶的人,因為氣候原因,很多人氣陰兩虛的癥狀比較明顯。
臨安夏季的特點是日頭大、雨多,這兩點都容易造成人體消耗大,體內濕熱加重,到了秋天,氣候干燥,種種癥狀就容易暴發出來。
自己身體出現不適,究竟是不是秋燥引起的,有幾點可以判斷:
聲音沙啞。其實,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干燥的地方。癥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癥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于夜晚發作,進而無法安心入睡。
鼻敏感。中醫認為,鼻子敏感多為肺虛所致。鼻黏膜在秋天特別容易干燥,有些人的表現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噴嚏。
有市民朋友發現皮膚干燥的情況。而且經常性撓皮膚、抓癢甚至舔舐嘴唇,說明肌膚已經喪失水分了。頭發干燥。秋天干燥,氣血循環變差,血液無法將養分帶到頭發毛囊,頭發容易出現干燥枯黃、脫落。
便秘。秋天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加上腸胃功能變弱,不少人都會出現大便干結的情況。
秋燥最宜飲食調養 多吃滋陰食材
對于秋燥,陳華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飲食調養。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
有幾樣食物值得推薦。比如藕有清熱疏郁的效果,還富含多酚類物質,可以提高免疫力,還可抗衰老;銀耳含多種氨基酸,能緩解皮膚干燥、瘙癢;山藥能補脾氣而益胃陰。而梨對于秋燥引起的干咳、口渴和便秘效果不錯。
陳華說:“除了吃一些蔬菜水果外,想要效果顯著可以適當補一些滋陰的中藥材,比如把鐵皮楓斗和破壁靈芝孢子粉加以配合來吃。”
鐵皮石斛可以與破壁靈芝孢子粉同吃。靈芝孢子粉是靈芝的種子,也是靈芝最精華的部分。它在扶正固本方面的效果特別明顯,同時能推動體內濕氣的排出。這兩味一起配伍,適應的人群也更廣泛。
如果覺得自己去藥店和加工鐵皮石斛比較麻煩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可以用一種比較偷懶的方法,去買現成的浸膏來服用。選擇這類滋補產品,最好選有機的,特別是靈芝屬于菌菇類,對于重金屬有很強的吸附能力,選擇有機的產品會比較放心,也更健康。(徐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