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常見的口腔疾病,它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組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導致炎癥、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最后可致牙松動和脫落。據統計,我國有2/3的人患有牙周疾病,牙周病在12歲青少年中的發病率為69%,在35~45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97%。牙周病是35歲以上人群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性狹窄或閉塞,或在此基礎上合并痙攣,以及血栓形成或管腔狹窄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臟病。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口腔衛生狀況明顯差于正常人群;而牙周炎患者的冠心病發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20%,有牙周炎的心臟病患者發生心梗的幾率要比無牙周炎的患者高2~3倍。
同為炎癥性疾病
那么,牙周炎引起冠心病發病率增加的機制是什么呢?近些年,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牙周炎影響冠心病的途徑有:細菌及其代謝產物可能直接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患者對牙周致病菌及其代謝產物產生的免疫或炎癥反應間接參與致病等。
牙周炎患者因患齒松動,咀嚼時齒根尖部受壓迫而將微生物及毒素擠壓到血管中,增加全身感染機會,導致菌血癥。牙周細菌能粘附和侵入血管內皮細胞,誘導血小板聚集,激發或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而多項實驗也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普遍發現了牙周微生物,證實了牙周微生物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有關。
另外,這些細菌可產生內毒素并引起凝血機制的改變和血小板的變性。如果冠狀動脈受累,發生收縮痙攣,再加上微血栓的作用,就可能會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隨著對冠心病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冠心病是一種炎癥性疾病,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初始、發生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牙周炎也是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牙周的細菌、毒素進入血液,可引起人體免疫或炎癥反應,全身性炎癥反應物如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結合珠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等在血中濃度升高。CRP可引起血細胞凝集、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也可通過引發補體介導炎癥反應。同時CRP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組織因子、纖維蛋白原,使機體凝血、纖溶失衡,促進冠狀動脈血栓形成。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感染后,血CRP水平可明顯升高,而牙周炎患者在經過成功的基礎治療后血CRP水平明顯下降,由此提醒醫生注意口腔來源的全身炎癥反應。
由此可見,牙周炎是冠心病諸多危險因素之一,可獨立于其他致病因素或伴隨其他因素,對于伴有牙周炎的冠心病患者要積極治療牙周炎。研究發現,通過對牙周的基礎治療后,血清中的炎癥因子水平明顯降低,對預防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發生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患者的建議
在“美國心臟病學雜志和牙周病學雜志編輯的共識”中對牙周炎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分別給出了詳細的臨床建議。
1.對于牙周炎患者
醫師應該告知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可能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風險增加;當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其他危險因子,例如吸煙、心血管病直系家族史、糖尿病、異常脂蛋白血癥病史時,應該考慮或建議其每年進行體檢。
牙周炎患者的體檢包括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風險,系統的身體檢查和每年測定一次靜態血壓;生化檢查應該包括血脂和血糖測量。
另外,應積極干預冠心病的危險因子。
①血脂異常
強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者應該采取飲食控制和加強運動來促使體重減輕;并進行LDL-C水平的目標監控。總體而言,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越多,則LDL-C的控制目標應越低。
②吸煙
所有有吸煙習慣的牙周炎患者應戒除吸煙習慣。
③高血壓
根據專業心內科醫生建議,擬定牙周炎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特別注意,應用鈣通道阻滯劑治療牙周炎患者的高血壓時,應該監測是否有牙齦增生的牙周炎加重。
④代謝綜合征
許多牙周炎患者符合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因此,為了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明確符合這些標準的患者可能尤為重要。
總之,應從減輕體重的生活方式改變開始,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所有危險因子進行干預、治療。
2.對于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伴或不伴有牙周炎的患者
對于同時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和牙周炎的患者,應該尋找口腔科醫生和心內科醫生的幫助,使心血管病風險減少和牙周維護達到最優化;對于已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且既往沒有診斷牙周炎的患者,若出現牙齦病的癥狀,尤其是牙齒脫落,或炎癥標記物不明原因升高時,就需要考慮進行包括影像學在內的系統的牙周檢查。
總之,如果患者存在未治療或控制不良的牙周炎,必須進行治療以減少和控制菌斑聚集并減少炎癥。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張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