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4日電 (高奕楠)近年,隨著全球經濟分化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全球乳業產業鏈上的優質資源將加速流動、整合,中國本土乳業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國際乳業合作令人期待。
11月11日,由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瞭望智庫牽頭,來自國家食藥總局、工信部、乳業專家、乳品企業、媒體代表等相關方,針對“中國乳業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的課題進行了專項討論。
目前,中國乳業國際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一方面表現為中國乳品企業海外投資力度加大,我國先后有多個乳品企業走出了國門,包括伊利、蒙牛、光明、飛鶴、貝因美、輝山等一批大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另一方面也表現在國外資本和國際乳業巨頭大量進入中國,紛紛同本土乳企展開各種合作,搶灘中國市場。
對此,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當前中國乳業的發展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尚有差距,因此必須要積極走出去,利用國外品牌和先進技術縮小競爭差距,從而能培養出一批富有競爭力的品牌。
乳企國際化程度提高的同時,乳業國際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可以說中國乳業和世界市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乳業市場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中國乳業的波動,進而影響到每一個中國奶農。
同20年前相比,中國乳制品行業的規模、發展質量、社會貢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發展和極大提升。在全球乳制品市場中,中國作為重要的新興市場,消費潛力巨大。無論對國內乳企還是國外乳企而言,中國市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農業部資深乳業分析師陳渝認為,今天的乳企走出去已經不只是基于品牌、原料等因素的考量,“想要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一個真正地跨國企業,必須要積極走出去,搭建一個新的競爭生態圈,積極步入國際競爭2.0時代”。
據原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介紹,當前中國乳業的實力大大增強,生產規模進一步增大,政府監管更加科學、規范,市場環境也在不斷改善,“應該說現在乳制品行業的發展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但同時,企業成本增加,存在結構性過剩,消費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對于本土乳企而言,要盡快推動技術進步、品牌國際化、降低成本,與國外產品在國內市場面對面競爭,在國際市場搶占奶源基地,并由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內外乳企競合機制。
“近年以來,中國乳業一直在壓力中求發展”。蒙牛乳業副總裁翟嵋表示,現在我們面臨著三重困境也可以說是挑戰,一是全球奶業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國內市場也受波及;二是受到國外乳品品牌的沖擊,尤其是奶粉板塊;三是國民對國內乳品品牌消費信心恢復緩慢,這也是中國乳業的一塊心病。
“中國乳企要突破瓶頸,國際化合作是一個比較好的路徑”。飛鶴乳業副總裁盧光指出,嬰幼兒奶粉的單品高毛利時代已過去,積極同國外研發機構合作,消化吸收國際各個領域的最前沿、最先進理念技術化為己用,是中國乳企突破現狀,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民族乳業快速發展的不二法門。
“菲仕蘭和輝山的合資公司可謂是中荷乳業合作的實際成果”。據輝山乳業副總裁王欣宇介紹,后續輝山乳業推出的新品牌將獨立于菲仕蘭現有品牌美素佳兒以及輝山旗下輝山品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在生產方面,輝山乳業負責供應奶源,菲仕蘭提供技術、生產以及銷售支持,預計在今年年底上市。
工信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提醒,“不管是大目標還是小目標,企業都需要考慮清楚走出去是想干什么”,已經走出去的也需要跟國外企業在多方面進行“對標”,真正做好與國外企業的合作。
此外,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一司司長張靖也強調,企業走出去是要求生存、圖發展,而不是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企業需要立足于國內市場,依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國家也需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幫助企業掃除發展障礙,從而促進乳企更好地走出去。